最近,读到一篇文章《一封没有寄出的家书(老高)》。
内容主要讲的是,一位战友在整理旧物时,意外发现了一封尘封已久的家信。这封信,既非来自远方的亲友,也不是哪位名人的亲笔,而是他自己当初在部队时写给父母的,但从未寄出。信封上,父母的地址清晰可见,字里行间,满是对家的思念和对未来的期许。这一发现,不仅勾起了他对往事的回忆,也让我们这些读者,得以窥见那个年代青年人的内心世界。
信中,他写道:“爸爸妈妈,你们好吗?家里的桃树和李树还开花吗?蜜蜂还忙着采蜜吗?……”这些看似琐碎的问候,实则透露出他对家的深深牵挂。同时,他也向父母汇报了自己在部队的生活,字字句句,都透露出一种坚韧和担当。
(图片根据信件内容生成)
(图片根据信件内容生成)
据了解,这封信是在部队即将移防至雪域边疆之际写的。面对可能的生死考验,他没有选择退缩,而是选择勇敢前行。这封信,也就成了他当时内心真实写照的见证。
读完这封信,我深受触动。那个年代的青年人,他们的青春,虽然少了我们现在所拥有的诸多便利和选择,但他们却用自己的方式,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担当和坚韧。
他们不怕吃苦,不怕牺牲,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甘愿付出一切。这种精神,是我们这一代人很难体会到的。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稳定、繁荣的时代,没有经历过那样的生死考验和物质匮乏。
但正是这样的经历,塑造了他们那一代人的独特品质。他们懂得感恩,懂得珍惜,懂得担当。他们知道,自己的责任和使命,远比个人的得失更重要。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
同时,我也为这封未寄出的家信感到庆幸。因为信件一旦寄出去,代表他牺牲了,这封信就是他写给父母最后的遗书。
这封未寄出的家信,成为了历史的见证。它记录了那个时代青年人的心声,见证了他们的成长和担当。
亲爱的朋友,你们是否也有过类似的经历和感受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你们的故事和想法。让我们一起缅怀那个年代的青春,传承那份担当和坚韧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