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保护失衡现象,现行法律对未成年加害人的保护机制相对完善,但对受害人权益保障明显不足。本案中,店主虽通过监控掌握确凿证据,却因嫌疑人年龄问题难以获得有效救济。
惩戒教育脱节困境,涉案少年被抓获后仅受口头教育,既未受到应有惩戒,也未获得有效矫治。这种处理方式难以起到震慑和矫正作用。
构建分级处理体系,建议根据未成年人年龄、违法情节、悔过态度等建立阶梯式处理机制,实现精准施策。
强化监护连带责任,建立监护责任追究制度,对屡次涉案的未成年人家长采取强制家庭教育指导等措施。
完善社会矫治网络,建设专业化的未成年人矫治教育机构,形成"惩戒-教育-帮扶"的完整闭环。
健全受害人救济机制,探索建立未成年人犯罪受害人补偿基金,完善民事赔偿快速通道。
三、社会治理协同创新针对流窜作案特点,建立信息共享和协同处置机制。创新法治教育形式,采用情景模拟、案例教学等方式提升法治教育实效性。
这起案件犹如一面镜子,照见当前未成年人犯罪治理中的薄弱环节。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亟需构建更加科学、有效的未成年人罪错行为防治体系,实现保护未成年人权益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有机统一。这需要立法、司法、行政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通过制度创新破解治理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