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保新政!多地建立动态监测机制,3类人“应保尽保”,有你吗?

戏说三农 2022-04-06 22:51:30

提及“低保救助”,咱农民再熟悉不过。作为国家落实的一项普惠性补贴措施,其覆盖城乡数以亿计的低收入群体。依照政策要求,凡是家庭人均收入水平低于当地所制定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城乡居民均可以自主申请低保救助,民政部门审批通过后便可以享受低保补贴。

据了解,2022年多地再上调了城乡低保救助的补贴标准,以河南为例,2022年河南省城镇低保救助标准由月均不低于590元提高到不低于630元/人/月;农村低保补贴标准由不低于377元调整到420元/人/月。其中,特困户的救助标准不低于当地低保标准的1.3倍。

低保救助政策的不断完善为低收入的城乡居民家庭提供了更坚实的基础温饱保障,为全面脱贫致富及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依然有部分的基层领导干部以权谋私,将国家下拨的扶贫补助金挪入自己的口袋,或者将补贴资金分发给“关系户”或“人情户”,直接导致国家补贴资金的流失与浪费,同时造成了基层“民不信官”的现象愈发严重。

显然,这不是国家期望看到的局面,也并非国家落实低保政策的初衷。众所周知,长期以来村委领导是低保准入审核的第一关,低保申请的递交往往也需要村委干部的配合。因此,在这样一种背景下,部分村干部便借助这样一项权利“吃拿卡要”,甚至直接将低保补助的名额“明码标价”,造成国家实施的经济生活补贴政策并未发挥其功效,致使精准扶贫成空谈。

鉴于此,国家不仅要求各地严格规范低保救助的准入审核制度,为了确保贫困农户不再返贫致贫,在现有的低保救助措施之上还制定并落实了一项更有保障的扶持措施,即在精准扶贫的基础之上建立低保动态监测机制。所谓动态监测,即用大数据来监测农村的低收入群体,然后再结合实地的走访与调查,给予低保救助。目前,许多地区已建立这样一项机制。

事实上,低保动态监测机制即“应保尽保”的基础,通过大数据掌握低收入群体的生活状况,并通过相应的生活救助补贴来保障其基本生活与经济来源。一般情况下,3类人不出意外会被纳入到“应保尽保”的范畴之内,第①类为城乡低收入群体;第②类为患有重大疾病且无法赚取经济收入的群体;第③类为失去赚钱能力的重度残疾群体。不得不说,低保动态监测机制的建立与完善不仅能够让国家第一时间为困难群体提供经济生活的帮助,还能有效防止已脱贫人员重新返贫致贫。

专业人士认为,建立低保动态监测机制及帮扶机制不仅仅是从制度上预防与解决返贫问题,还是现阶段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不得不承认,实行定期检查、动态管理,分层分类开展针对性帮扶的措施能够有效防止规模性返贫,让低收入群体的生活更有保障!但同时,对于基层社区、村组领导干部的素质,还需要再加强与提升,避免再出现低保等生活救助金被克扣、挪用等情况!

以上便是本文要介绍的全部内容了,欢迎各位看官点赞与转发。

0 阅读: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