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的自我疗愈:交笔友、寄平邮,00后:我只知道“摇一摇”

心理咨询师红衫倩影 2024-11-12 16:22:27

对于文字前的你,了解哪些自我疗愈的方式呢?你是70、80还是90、00后呢?

我记得给学生在上一堂关于心理沟通交流的课上,突然就不经意地暴露了年龄。我说:“我像你们这么大的时候,我们的学生时光就是去中国邮政寄信,交笔友。”

然后,班上一群00后的学生像看外星人一样看着我,惊讶地问:“老师,中国邮政、交笔友是个什么鬼?”

我一时间被震惊了。

天啊,原来我们80后的青春都成了非文化物质遗产,在这堂课上,我也带着学生们一起回忆起了我们的致青春:

在70、80年代,互联网尚未兴起,办卡借书、借杂志、交笔友是我们80后那个最平凡的年代最质朴的自我疗愈方式。

那时,还不是有太多人舍得花几十块钱买一本书,要么是坐在新华书店蹭地、蹭空调、蹭免费,要么就是花几十块钱办个租书的年卡还是月卡,借一本书也就是1毛到5毛左右。

当时的打广告,除了电视传统媒体,就是发布在小说杂志、知音、读者上每页书的眉栏头上印上各种各样的小广告。当然,还会有笔友留下的邮寄地址。

读者可以通过笔友的邮寄地址迅速写信给对方,然后贴上邮票,去中国邮政寄信。接着,便是满怀期待地等待着对方的回信。

即使大家互通信件几年、几十年,都不会去见面,当时交通、网络、通信都不发达,人也比较纯朴。仅想找个素未谋面但又互懂心声的朋友而已。

那时的我们,即有趣,又充满着浪漫、神秘的气息。

在那个年代,并没有如今的快递,那时真的算得上叫慢递了。并且,寄信、寄邮件的只有一家,叫中国邮政。

其实现在中国邮政也还在,只是大多数00后都不知道。即使看到那个绿色的邮局、邮筒,他们也不知道干什么的。

而当时我们还停留在寄平邮的阶段。平邮寄信一般是7天才能邮到对方的手中,等到对方再次寄过来,最快一来一回也要14天,而有时需要等上一个月或大半年。

邮票的费用却是超级的便宜。大概是5毛—1块钱左右,就可以邮寄到很远的地方。

虽然这种方式的慢生活交流,非常的慢,但是却让人有了等待的空间与暇想。并且,那个年代的人没有太多想法,交到的交笔大多是高质量的文伽。

而随着互联网的兴起,笔友的神秘色彩渐渐被互联网的摇一摇、飘流瓶、各大交友网站、见面交易这些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所替代。

甚至,在电子邮件兴起了一段时间后,大家现在连朋友圈都懒得看了。不要谈网友见面,现在有些人连电话都懒得接。

时代让我们更快捷,但同时也让我们更加懒于社交、不愿等待,不再有了期待、神秘和美好的纯真。

对于00后来说,所有的自我疗愈方式,和陌生人最快最有效的方式,无非是摇一摇、某陌,又或者是早已经变了性质的骑行圈、旅友圈、钓鱼圈。

在这,也只能呵呵一笑。

不知道是现在时代更发达了,人更精明了,还是质朴感都变了,人都不再那么相信美好了。

快递,现在几乎是和所有人链接的必不可少的一种方式了。

3天,对于我们这些经历过等待回信30天的部分80后来说,已经很快了,但是对于部分00后,可能他们希望的是更快、再快、最快……

所以,某团、X了么出现了,但是大家还是嫌慢。

于是,预制菜又出现了。

是的,一切都快了,但是,又好像哪不对了……

有很多80、90、00后的来访者咨询我:老师,我想自我疗愈,我可以去干嘛?

还没等我开口,其实她们都做了。

抄经书、做DIY手工、种花养鱼、瑜伽、旅行……

但是,她们还是不快乐。

我想说,真正让你快乐的,从来都不是因为你做了什么,时代变得有多快……

而是……

你变了……

是不是有的时候,我们可以停下脚步,去看看以前那些比我们年长的人,她们那个时代的人在干嘛?

是不是有的时候,我们可以停下脚步,去回忆一下,我们的童年在做什么?

而今,看上去旅行的游客人山人海,朋友圈笑声起伏好不热闹,孩子们个个琴棋书画证书满满。

然而,每个周一到天的晚饭后,甚至就是双休,我在小区的楼下都见不到一个玩耍的孩子。

我问邻居:孩子们都去哪了?

邻居说:都上兴趣班、辅导班了……

那天,我没事抛了一个糖在路边,邻居家的孩子目不转晴地看着成群的蚂蚁很惊奇地对我说:“阿姨,哇,好神奇呀,好多蚂蚁呀!好好玩呀!”

我忍不住笑了,但心又隐隐抽痛:“是吧,好玩吧!这个你可没看过,对吧!”

“是的啊”小朋友连连点头。

我走了,邻居也走了,站在高空俯览桥面,不像以前,水天一色,小区旁老人孩子成群结队嬉闹。

而我的视野的桥面上,却仅有像蚂蚁般成群结队堵到水泄不通的汽车赶着回家。

现在买车的人,几乎普及到了每家每户,看那些家庭,都是小康之家。那些苦了半辈子的80后,也算苦尽甘来了。

然而,幸福指数,却没有青春时的我们多了。

你说,这是为什么呢?

作者:心理咨询师红衫倩影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