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先秦时代,《孙子兵法》就提出了一个至今仍旧通用的军事理念:那就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实际上,美军之所以放弃阿富汗,根本原因就是因为阿富汗的消耗,让美国感到供应不起,所以撤退了。
1927年8月1日,人民军队的第一支武装诞生了。但是人民军队也需要解决军需问题(军需包括粮食)。而红军在井冈山时期,曾有过一天需要消耗15000斤粮食,而这对于当时的井冈山地区来说无疑是一个庞大的经济压力。而主席却较好解决了这个问题。那么,主席是如何办到的。
1、毛委员的一系列策略井冈山属于山区,经济条件不大好。并且山区的耕地都少,而且地力较弱。所以当红军队伍陆续抵达井冈山以后(先是主席和朱老总的队伍在井冈山会师,之后是红五军的抵达),红军人数一度高达一万多人。而这一万多人每天的开销大概是一万五千斤的粮食——强调一次,是每天开销这个数字。而井冈山的物力资源当然支付不起这样的负担。因此,当时还是毛委员的主席,作为红军队伍最高的领导人之一,有必要着手解决这个问题。
不过,从纸面上的情况来看,这似乎是一个无解的问题:毕竟没粮食吃是刚性问题。
因此在1928年5月的时候,当时红军的高层召开会议,对于关于红军口粮问题召开了研究会议,最终红军高层做出了一个无奈但又必须执行的决议:那就是把红四军的30、33、34、35、36这五个团遣返回湖南南部。这五个团是农军基础上改组的部队,战斗力比起其他红军部队较弱。人数大概也就几千人。因此遣返这几千人离开井冈山,可以一定程度上解决红军的军粮压力问题——当然这也是无奈之举。红军此时要做的是保住精锐部队。
当然,让这些部队离开井冈山顶多属于节流的举措。想解决口粮问题,光靠节流还不行,还得开源。
故而毛委员还提出了一系列的开源手段。
首先,是打土豪。旧中国的贫富差距让人感到触目惊心。所谓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所以红军在执行任务的时候,往往搜集当地一些土豪劣绅的情报,甚至红军还专门成立一支打土豪的队伍,对土豪和劣绅进行精准打击,并没收其财产,用来充实红军的开销——地主家里粮食和金银财宝很多。因此红军初期,打土豪是红军解决经费的重要来源之一。
主席是一个有高瞻远瞩的人。因此主席在自己的著作里也提到打土豪对红军的影响。主席认为打土豪也只是权宜之计。毕竟,红军是打算建立政权的。这也意味着,根据地需要搞生产经营。
所以,其次,就是根据井冈山的实际情况出发,搞生产经营。
第一步,井冈山根据地颁布了相关法律,红军实际控制区内的土地,被分给根据地的贫苦百姓。这意味着百姓的劳动积极性提高了——因为没了地主的压迫和剥削,劳动人民也会更加积极热情起来。甚至很多农家子弟担心国民党反扑,会让自家失去土地,于是积极参加红军。所谓的苏区军民一家亲,就是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
第二步,建立市场。虽然红军和国民党军处于交战状态。但是根据地的很多物产还是可以和国统区进行交易的。所以毛委员在根据地和国统区交界一带开设市场,为物资交流起到了积极作用——比如根据地的山货,可以从国统区商人那里交换食盐。这很大程度上也提升了根据地的经济实力,缓解了红军吃饭压力。
第三步,是发展手工业和轻工业。毛委员根据井冈山实际情况出发,成立了中药加工作坊这类手工业企业,和一些织布企业,这些企业也为根据地的发展起到了创收作用。
就这样,在这一系列配套产业的经营下,井冈山根据地解决了红军的口粮问题。
2、 结语当然,后来因为国民党军的重兵封锁,最终红军还是离开了井冈山,并辗转在赣南建立了中央苏区。但是,中央苏区的建设,其实也依旧是主席在井冈山阶段思路的延伸。并且,中央苏区阶段,苏区还有了自己的银行乃至金融业。
终究,领袖需要有超越常人的高瞻远瞩和解决问题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