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赵大地,自古人杰地灵。河北高阳,素有“纺织之乡”、“戏曲之乡”的美誉。但你可知,在这片沃土之上,还孕育着一种独具风味的传统美食?它就是“盖京南”的莘桥烧鸡!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高阳,探寻莘桥烧鸡背后的故事,品味那份历经千年的美味。
莘桥烧鸡的传说,要从唐朝说起。相传,唐朝名将殷开山率军征战,路过莘桥,军中粮草短缺。正当将士们饥肠辘辘之际,一位老农献上自家烧鸡。殷开山尝后大为赞赏,不仅犒赏三军,还将其带回长安,献给李世民。李世民品尝后龙颜大悦,御口称赞:“真乃人间美味!”从此,莘桥烧鸡便声名鹊起。
到了清朝,莘桥烧鸡的制作技艺更是日臻完善,被人们誉为“莘桥田家开山鸡”,与德州扒鸡齐名,并称为“南北双鸡”。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也造就了一方美食。莘桥地处交通要道,南来北往的商贾云集,为莘桥烧鸡的传播提供了便利。更重要的是,莘桥人世代相传,坚守着传统的制作工艺,这才使得莘桥烧鸡得以流传至今。
那么,莘桥烧鸡究竟是如何制作的呢?它的独特工艺,正是其美味的关键所在。首先,在选材上,莘桥烧鸡有着严格的标准。必须选用生长半年左右的仔公鸡,这种鸡肉质鲜嫩,肥瘦适中。
接下来,便是繁琐的制作流程。首先,将宰杀后的鸡进行清洗、整形。然后,放入村头井水支起的大铁锅中,用小火慢煮。这井水可不是随便用的,必须是甘甜清冽的深井水,才能煮出烧鸡的独特风味。
煮熟后的鸡,还要进行两次熏制。第一次熏制,要用桃木,取其特有的香味,使烧鸡色泽红润。第二次熏制,则要用松果或者松子,使烧鸡带有淡淡的松木香气,回味无穷。
这其中,火候的掌握至关重要。什么时候该大火,什么时候该小火,全凭师傅的经验。火候不到,烧鸡不入味;火候过了,烧鸡就会变得干柴。这种对火候的精准把控,是莘桥烧鸡制作的精髓所在,也是其他地方无法复制的。
成品莘桥烧鸡,色泽油亮,香味扑鼻,光是看着就让人食欲大开。轻轻撕开鸡肉,肉质鲜嫩多汁,香而不腻,口感爽滑。尤其是那鸡皮,更是薄而酥脆,入口即化。一口咬下去,满口留香,回味无穷。莘桥烧鸡不仅美味,而且营养丰富,含有大量的蛋白质、氨基酸等营养物质。它不仅是一种美食,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一种精神的寄托。
高阳的美食,可不止莘桥烧鸡。比如,锅包肘子,也是一道名菜。相传,慈禧太后西逃时,路过高阳,品尝了当地的锅包肘子,赞不绝口。从此,锅包肘子便成为了御用名菜。还有一条龙商帮菜系,也是高阳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味辣子鸡、勺拌里脊……每一道菜都蕴含着高阳的独特风味。
高阳的富庶,离不开发达的纺织业。而纺织业的发展,又促进了饮食文化的繁荣。高阳人勤劳智慧,他们用双手创造了财富,也用智慧创造了美食。高阳的美食,不仅是一种味蕾的享受,更是一种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莘桥烧鸡,作为高阳美食的代表,承载着高阳人民的智慧和情感。它不仅是一种美食,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它不仅仅是一种味蕾的享受,更是一种对历史的致敬。那么,在如今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又该如何传承和发展莘桥烧鸡呢?
你是否也对莘桥烧鸡背后的故事感到好奇?你是否也想品尝一下这道美味佳肴?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你与美食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