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新区的建设如火如荼,一个时代正在开启,但一些老地名,或许会渐渐淡出我们的视野。可那些深深烙印在味蕾上的“老家味道”,又该何去何从?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即将远去的,用舌尖记忆,留住那份浓浓的乡愁。只是,雄县味道恐成绝响,那份独特的年味,还能传承多久?历史雄县即将远去,舌尖记忆能否留存?
雄县,一个古老的名字,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早在夏朝,这里就是易氏活动的区域。战国时期,被称为易邑。秦朝,设为易县。到了后周,正式更名为雄州,明朝设为雄县。几千年的历史变迁,雄县的名字几经更迭,却始终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提起雄县,就不得不说昝岗镇。作为冀中三大古镇之一,它已经走过了600多年的风雨历程。古老的街道,斑驳的墙壁,无不诉说着它的历史和文化。这里,也孕育出了许多令人难忘的美食。
昝岗王家香肠:百年传承的滋味
在昝岗镇,王家香肠绝对是响当当的金字招牌。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1893年,创始人王秀堂,至今已经传承了六代。 王秀堂年轻时曾走南闯北,当过镖师,后来机缘巧合,竟然学到了御膳房肉案的手艺。他将这门手艺带回了家乡,创立了王家肉铺。 王家香肠的制作工艺非常讲究。选材必须是上好的猪后腿肉,配料也是秘制的,各种香料按照严格的比例搭配。腌制的过程更是关键,要掌握好时间和温度,才能让香肠充分入味。 灌肠也是纯手工的,需要经验丰富的师傅才能完成。灌好的香肠,要经过晾晒和风干,才能最终成为美味。 成品王家香肠,色泽红亮,香味浓郁。吃起来,口感紧实,肥而不腻,越嚼越香。在雄县,过年过节,家家户户都少不了王家香肠。它不仅是一种美食,更是一种年味,一种回忆。王家香肠,已经深深地融入了雄县人的生活,成为了他们记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千子李炸千子:幸福的味道
除了王家香肠,雄县还有一道特色小吃,那就是千子李炸千子。 炸千子首创于清末民初,至今也有100多年的历史了。 炸千子的制作过程也颇为复杂。首先要摊好薄薄的煎饼,然后用特制的馅料包裹起来,再将包好的千子放入油锅中炸至金黄。 馅料也是炸千子的灵魂。各家有各家的秘方,但主要成分都是粉条、豆腐、蔬菜和各种调料。 炸好的千子,外皮酥脆,内馅软糯,香甜可口。咬上一口,香味在口中弥漫,让人回味无穷。 炸千子不仅仅是一种美食,更承载着美好的寓意。它象征着幸福吉祥,多子多福。在雄县,每逢过年过节,或者家中有喜事,都少不了炸千子。 词句“《八声甘州·咏雄州炸千子》“酥脆金黄惹人馋,馅料丰富味香甜。一口咬下千般好,幸福滋味乐无边,家乡风味千般爱,多子多福兆丰年,雄州千子美名扬,世代相传谱新篇,” 正是表达了对家乡,对炸千子的喜爱。
留住老家味道,守护文化根脉
雄安新区的建设,给雄县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与此同时,那些传统的美食,也面临着被遗忘的风险。 难道,我们要眼睁睁地看着这些老家味道,渐渐消失吗? 当然不能! 我们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关注和保护这些传统美食。可以扶持老字号企业,帮助他们扩大生产,提高知名度。可以推广传统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些美食的历史和文化内涵。还可以培养传承人,让这些美食的制作工艺代代相传。 保护老家味道,不仅仅是保护美食本身,更是守护文化根脉,传承历史记忆的重要举措。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新的时代,雄县的味道一定能够焕发出新的活力,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这些传统美食,将这份美好的记忆传承下去。
你还记得家乡的味道吗?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记忆中最深刻的家乡美食,以及它背后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