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有位出版社的编辑加我的微信,问我想不想出书?
我心里高兴坏了,心想:“这是真的吗?我这么快就能出书啦?”
别说,我做梦都想写一本自己的书,有一天,公开出版物上印着自己的名字,哈,多有面子啊!
虽然说现在要想出一本书的门槛越来越低了,但是也不是谁都可以出的。
我之前了解过,一个素人,如果要出一本书,要么就是自己在某一个方面有一定的影响力、专长,然后积累了相应的用户。
这样的情况下,有些出版社就会来联系你,约你出书。
因为你有自己的用户群体,比如5000个付费用户,那么,你出一本书,保守也可以卖个大几千本,出版社不会亏钱。
如果恰好踩中了一个痛点的题材,大卖,那就可以大赚。
这时候,出版社是愿意免费为你出书的,并且愿意为你打磨书稿到可以大卖的水平。
反之,如果没有什么专长,也没有特别的影响力,那就要看作品怎么样了。
但是判断作品如何,是否可以大卖毕竟难度要更大一些,它需要编辑独到的眼光和专业水平。
所以,如果这二者都没有,作品又不知道如何,那还有一种方式,就是自费出版。
也就是自己出钱买书号,出版社帮忙校对、编辑、刊印、发行。
我以为这位编辑是找我免费出书的,心里很兴奋,但是又隐隐觉得自己还没到那水平,积累还不够。
一聊之下,才知道他是找自费出版的,心情一下子跌入谷底。
换句话说,他把我当一个客户,找我成交,当然心情不一样了。
不过,我也不必要失落,我是这么想的,我再多积累,多学习、多写,慢慢的积累更多一点影响力。
将来,来找我免费出书的人,应该迟早会出现(人应该乐观积极一点,不是吗?)。
我就耐心一点,专注一点,再长进一点。
日日不断,滴水穿石,不断地写出更好的文章,不断地说到做到,静候它的到来。
其实,我的内心比较笃定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因为我知道这个事情的路径和方法。
我曾经加入一个大佬的社群,了解过出书的路径和逻辑。
他们了解我的情况,并给我做了诊断,说我现在还不适合。
因为个人的影响力还不够,专业的水平也还不够。
他们给我的建议就是:我需要在一个领域里打造个人的品牌,快速积累自己的影响力和用户群体,并通过做一些知识类的产品,获得付费用户。
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这个逻辑也很容易理解,我们通过学习,不断地践行,慢慢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
那到底是真的专家还是假的专家,需要有实践的检验。
你的方法论、你的知识体系到底有没有用?外人无法判断,如果有足够的付费用户,就可以证明你的方法论是有效的。
如果付费用户一直在增长,并且大家都反馈非常的正向,愿意帮你传播,那就更进一步证明了,你的方法论和知识体系有价值。
相应的,把这些方法论写成一本书,也一定会有人买单。
再加上在这个过程中,那些成功的客户案例,可以为你提供绝佳说服力。
以上,就给出版社提供了不用费劲去调查,就能够获得的对你的认知的方式,更何况,付费用户群为基础的销量提供了保证,因此他们当然愿意和这样的作者去合作。
举一个老师的例子:比如彭小六老师。
他和我一样是程序员,最开始因为程序员收入见顶,所以在工作之余,寻找相关的其它可能。
他读书,加入拆书帮学习拆书,慢慢地把自己的心得分享出来,做读书会、做付费分享。
随着他的学习越来越深入,他对阅读的理解越来越深刻,知道了很多读书的方法,并且将这些方法拆为己用,有了自己的心得和创见。
在阅读方面,他慢慢地变达成了一个专家的水平。
于是,他有了更多的机会,比如,给企业做培训,在更大的舞台上分享,有了更多的用户以及案例,知名度也越来越高。
出版社就找到了他,他出版了一本《洋葱阅读法》的书籍,这就是他从一个无名的程序员到有书籍出版的专家的过程。
这个过程,我可以做到吗?看起来虽平平无奇,但要做到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我相信我会慢慢做到。
你想做,也可以,路径和方法就摆在那里,谁都可以,但是彭小六老师经历过的,你可能都得经历一遍。
比如,最开始无人问津,没有人反馈。
比如,做了很多免费帮别人做的事情。
比如,开始的几年,都没有赚到什么钱。
还要,花大量的时间读书、见高手学习,自己不断实践。
这些都少不了,甚至由于竞争的加剧,你要付出的,可能更多,你,准备好了吗?
今天是日更第275/365天,早起阅读写作第159天,都看到这里了,不妨点个赞,关注一下。^_^
每天更新文章,日更是一种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