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7日,辽宁一季度重点项目集中开工的轰鸣声,揭开了老工业基地转型的底牌——161个能源化工项目豪掷429亿元,其中扬农葫芦岛百亿级精细化工项目冲刺年底投产,成为全省打造万亿级石化和精细化工产业基地的“关键一子”。

这个占地1163亩的超级工厂,从2023年6月平地起高楼,仅用一年便完成一期一阶段5500台设备安装,创下“能评1.5个月、安评1个月、环评50天”的审批速度纪录。其核心产品15650吨农药原药及7000吨中间体,70%出口欧美市场,直接改写北方农化产业“低端锁定”格局25。更关键的是,该项目承接先正达全球领先技术,投产后年产值150亿元,相当于再造一个葫芦岛经济开发区税收主力。
在沈阳康平,另一场能源革命悄然启动——中国能建320亿元砸向“风电+秸秆”的奇幻组合。2GW集中式风电驱动年产50万吨生物质绿色醇油,一期10万吨绿色甲醇生产线需“吞下”60万吨玉米秸秆,二期40万吨航油产能将彻底激活东北6000万吨/年农业废弃物。这场技术底牌是丹麦托普索气化技术,热效率较传统工艺提升15%,但风险同样尖锐:生物质收储成本占总成本35%,极端天气或价格波动足以让投资陷入被动。若能突破,沈阳桃仙机场或成全国首个“生物航油示范区”,改写航空业碳排规则。

当全球追逐电解水制氢时,辽宁选择更务实的路径——鞍钢中集营口项目将焦炉煤气提纯制氢,成本直降40%,年产1000万方氢气可支撑5000辆重卡清洁运输。华电营口10万吨氢氨项目则用绿电破解制氢高耗能难题,72%的转化效率剑指氢能供应链话语权。
这些项目暴露辽宁的转型逻辑:不盲目追求技术前沿,而是将钢铁、化工副产物与新能源嫁接,用“工业残余物+绿电”组合打造循环经济闭环。
转型阵痛已然显现。扬农项目设备国产化率从南通基地的85%降至60%,储运罐体依赖江苏中集安瑞科供应,暴露出本地高端装备配套短板7。但转机正在发生——沈鼓集团为绿色甲醇项目定制压缩机组,交货周期从18个月压至10个月;大连重工智能化气化装置突破83%转化效率,老牌装备企业正成为破局关键。

从扬农的农药中间体生产线到能建的生物质气化塔,辽宁的429亿投资不仅是产业升级,更是一场工业文明的重构。这里每台设备的轰鸣、每项技术的突破,都在回答一个时代之问:当资源红利消退,老工业基地是靠壮士断腕的革新重生,还是在路径依赖中沉沦?答案,或许就藏在葫芦岛厂房里焊花飞溅的夜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