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一阵敲门声打破了宁静。爸爸打开门,手里拿着一封泛黄的信和一个厚厚的信封。信封里,整整一万五千元现金。 妈妈看到信,眼泪瞬间夺眶而出。“建军寄来的?”她哽咽着问。爸爸点点头,眼里也泛着泪光。十四年前借出去的一万元,今天终于回来了,连带着五千元的利息。
意外的来信,开启尘封的记忆
这封信,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十四年前的时光之门。1994年春天,那是一个充满挑战的年代。国企改革的浪潮席卷全国,爸爸所在的工厂也难逃厄运,他被下岗了。 家里顿时陷入了困境,生活一下子变得捉襟见肘。 就在这时,爸爸的老同学刘建军上门了,他向爸爸借一万元钱,说要开个汽车配件店,承诺两年内连本带利还清,甚至还暗示能帮爸爸找个工作。
一万元,承载了多少无奈与期盼
当时家里反对的人不少,妈妈尤其反对。她担心爸爸被骗,担心这钱打了水漂,我们一家老小怎么生活? 可爸爸却犹豫了,他心里清楚,家里确实困难,但刘建军是多年的老朋友,他相信他的人品。 那天晚上,家里充满了争吵声, 爸爸妈妈的争执声,是我儿时最深刻的记忆之一。 最后,爸爸还是决定借钱给刘建军,那一万元,承载着爸爸对友谊的信任,也承载着对未来的期盼。
漫长的等待,是生活的磨砺
可这一等,就是十四年。这十四年里,刘建军音信全无。爸爸为了维持生计,什么零工都干过,风里来雨里去,身体也越来越差。 妈妈常常埋怨爸爸,说他太善良,太轻信别人。 家里的气氛也因此变得紧张。 我从初中到大学毕业,工作,成家立业,看着父母慢慢变老,心里充满了复杂的滋味。 就在不久前,爸爸因为肺炎住进了医院。
真相大白,化解多年的隔阂
就在爸爸住院期间,刘建军的信来了。信里,他详细解释了当年生意失败的经过,因为创业失败,他远赴东北打工,四处奔波,终于攒够了钱,才得以偿还债务。 这封信,不仅还清了债务,更还清了十四年来沉淀在我们心中的不安与误会。 妈妈读完信后,抱着爸爸痛哭流涕,说了一直憋在心里的话:“对不起,我错怪你了。”
父爱的传承,润物无声
爸爸出院后,刘建军亲自登门道歉,还带了东北特产。 望着他和蔼的面容,我突然明白了父亲当年做出的选择。 那不是轻信,而是善良,是一种对人性的信任,以及对友谊的珍视。 这种善良,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 现在,我带着我的孩子回老家,看着父亲教导孩子为人处世,那种踏实的感觉和传承的家风,让我倍感欣慰。
善良的代价与时代的变迁
回首往事,我常常在想,如果当年爸爸没有借钱给刘建军,我们的生活或许会轻松一些。 但这十四年的等待,也让我深刻感受到了人情冷暖,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维系。 如今,社会发展迅速,人们之间的信任感似乎越来越弱,但爸爸的善良,却如同黑暗中的一盏明灯,照亮着我们前行的道路。 这不仅是一万元的归还,更是一份沉甸甸的情感,是时代变迁下,人与人之间真挚情感的体现。 你想到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