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业堂藏书楼的兴衰:20年收集60万卷书,成为清末藏书第一楼

朋晟评文化 2023-02-18 23:32:15

如果说,将苏州园林比作大家闺秀,那么南浔园林,无疑就是名副其实的小家碧玉了。

一、南浔、富商与小莲庄

南浔地处苏浙交界之处,周围河湖环绕,隶属于浙江省湖州市。自宋高宗赵构南渡之后,便开始营建此地。最初,因在浔溪河之畔,而得名“浔溪”,后来浔溪之南,渐渐发展成商人的聚居所,房屋林立,因又称为“南林”,直到理宗年间,终于在此建镇,取“浔溪”与“南林”的头一个字,始称“南浔”。

南浔在明末逐渐繁荣,几乎整个清朝,都是南浔发展的极盛期。此地长于丝绸生意,货物云集,因此无数财富滚滚而入,让南浔成为了清朝一代著名的富商集地,当时民间甚至有“湖州一个城,不及南浔半个镇”的说法,产生了近代“四象八牛七十二金狗”的俗语,用以比喻南浔富商之多之巨。

近代南浔富商之最,当数“四象”之首的刘氏家族。刘镛以买卖丝绸发家,后又不失时机地经营盐业,丝、盐并举,让他成为当时国内著名的富商巨擘,至清末时,刘氏家族据说聚财2000多万,相当于清政府全年收入的1/3,其财富之多,令人瞠目结舌。

与江南其他富商类似,刘氏家族也兴建了宏大的私人园林,这便是颇负盛名的小莲庄。小莲庄由刘镛祖孙三代历时四十余年兴建而成,由刘氏义庄、园林、家庙三部分组成,占地近30亩。沿着鹧鸪溪畔,穿过刘氏家庙门前两座漂亮的石牌坊,便能看到小莲庄。

小莲庄构建极具特色,退修小榭、净香诗窟、扇亭、掩醉轩、养性斋、七十二鸳鸯楼……令人目不暇接,院内有山、有水、有亭、有阁、有桥、有回廊、有花径,既有江南园林的幽静雅致,又有独具特色的文化内涵。然而,在这些之外,还有一所近代许多读书人公认的藏书胜地——嘉业堂。

二、刘承干与嘉业堂

嘉业堂在刘氏家庙的另一侧,与小莲庄毗邻,这里曾经是中国近代最为宏伟兴盛的藏书楼。

嘉业堂的主人,是刘镛的孙子刘承干。刘承干是刘镛次子刘锦藻的儿子,但在四岁时,便由刘镛做主,过继给了刘镛长子刘安澜(早逝无子),当1899年刘镛去世后,大笔的财产继承给了刘承干,让他一下成为富甲一方的贵公子哥儿。

然而,富庶无比的刘承干,并无声色犬马之好,却独爱书籍,他曾自说:“生平嗜书,与世俗之珠玉货财同”,既有此爱好,家中又有巨富,所以从28岁起,刘承干便开始了藏书生涯。他立志要收罗天下书籍,凭借雄厚的财力,几年间便收购了十几家藏书阁,建成“求恕斋”,10年后(1920年),刘承干在家乡小莲庄西侧,购地20亩,斥资十余万,开始修建嘉业堂藏书楼,前后历时5年之久,方才竣工,之后20年,更是耗资30余万收集藏书。

嘉业堂是一座回字形建筑,也是一座中西合璧的两层砖木结构楼房,前后两进,楼四周墙基用花岗石砌成,中间是占地2亩的正方形天井,用方砖铺就,是夏季晒书的地方。藏书楼的书橱,都是用上等杉木制作,面向庭院的房间设落地长窗,便于采光和通风。楼体设计,精心周密,对防火、防潮、通风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周围河水环绕,利于防火更利于灭火。对于一些珍贵典籍善本,更是专门放置。

嘉业堂正厅之中,悬挂着溥仪皇帝御赐的“钦若嘉业”九龙金匾,这便是嘉业堂的由来,不过,当时溥仪年仅三岁,这个匾额的题字,是由帝师陆润庠代笔的。

正厅东侧为“宋四史斋”,收藏着宋版的《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等4部史书;西侧是“诗萃室”,收藏古本诗词;楼上是“希古楼”,存放经部古籍,除此之外,还有“黎光阁”、“求恕斋”等,分别存放着珍本《四库全书》、《永乐大典》等史部古籍。

在长达20年的藏书生涯中,刘承干收集了各类书籍多达13000种、18万册、60万卷之巨,无论是藏书数量还是质量,都是上乘的,一度远超清末四大藏书楼,所以刘承干被称为是“民国私人藏书第一人”。

嘉业堂之中,还有很多珍贵古本、孤本,其中,拥有宋刊本77种,元刊本78种,名家稿本、抄校本2000余种,尤其珍贵的,是明抄本42册88卷的《水乐大典》,当时,世界上仅存世730卷,嘉业堂中便有88卷,占十分之一还多。除此之外,嘉业堂还收藏了相对完整的全国州、郡、府、县、镇各类地方志,多达1192种、4000余部,有一些地方志,更是海内孤本,弥足珍贵。这些数字,让全国很多大型图书馆都相形见绌。

然而,刘承干收集这些珍贵书籍,并不是自己当成宝贝,只供自己把玩,他一改历代藏书家的“吝啬”,对读书人敞开大门,只要有名家或熟人介绍,就可以来抄阅或借阅,甚至连一些珍贵的宋元刊本也愿意拿出,更了不起的是,他还将一些书籍进行雕版印册,让其流传四方。刘承干对刻书一事,一丝不苟,每印之前,必请领域中的专家进行鉴定和校订,方才用上好纸张进行印刻,所以嘉业堂的书籍,质量极好,刘承干也成为了民国时代最大的藏书家和刻书家。

刘承干做这些事,无疑造福于世,他的大名也因之而流芳,甚至连挑剔的鲁迅先生,也对刘承干此举颇为欣赏,戏称他为“傻公子”。

三、嘉业堂之“死”

然而,物极必衰,在鼎盛了10多年之后,嘉业堂黯然衰败下来。

长期巨额开销,痴迷于藏书刻书,在经商方面,自然就没有那么多精力了。到上世纪30年代左右,刘承干不得不面临逐渐衰败的家族生意,当1935年前后,刘承干将精力转回经商上时,已经无力回天,甚至到了售卖藏书的地步。

等到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后,日寇侵占江南,南浔也遭遇兵燹,四处废墟一片,但小莲庄和嘉业堂,居然免受兵祸,其中的缘由,至今不明,有三、四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是,嘉业堂全盛时,常常给日本的松崎鹤雄送书,所以日军入侵后,松崎鹤雄专门关照他的妻舅牧少将,如到南浔,请妥善保护嘉业堂,嘉业堂因此免受火焚;第二种说法,是日军来到藏书楼,看到溥仪的九龙匾,了解到刘家和溥仪的关系,因此没有破坏藏书楼;还有一种说法,是日本人本想在此搜集珍贵古籍,但刘承干已经提前将一些珍贵书籍运往上海,且留下的都抽去了首卷,日本觉得这个藏书楼价值已经不大,为了宣传需要,借刘承干和松崎鹤雄相识的关系,做了个顺水人情。

这些说法到底是哪一种,已经无法考证,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即便是日军没有焚烧嘉业堂,但日军和伪军曾多次前来骚扰,地方上盗匪横行,在嘉业堂中偷盗的不少,这无疑都加速了嘉业堂的衰败。

到达上海后的刘承干,认为在战乱中很难保存大量书籍,所以几次大规模出售藏书,嘉业堂的衰落已经不可逆转。

四、尾声

新中国成立后,遵照周总理保护嘉业堂和天一阁的指示,解放军接管了嘉业堂并驻兵保护,让原本衰败的嘉业堂不至于销声匿迹。

刘承干

之后,刘承干将上海寓所的两千余种古籍低价出售给复旦大学图书馆,并在1951年,决定将嘉业堂的全部房产和11余万册藏书,无偿捐献给国家,由浙江省图书馆接管,工作人员来到此处,足足整理四个月才收拾停当。2001年,嘉业堂藏书楼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刘承干一直活到1963年,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里,仍然有卖书的活动,曾经兴盛繁荣的嘉业堂藏书,随着刘承干的离世,最终落下了帷幕。

0 阅读:6
评论列表
  • 2023-02-20 09:54

    不是为了钱而读书 ,是为了中华振兴 ,中华崛起而读书。

朋晟评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