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岳庙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嵩山南麓,是中国五岳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祭祀建筑群之一,也是历代帝王祭祀中岳神的核心场所。历代帝王通过祭祀中岳神强化“君权神授”,体现“天地之中”的宇宙观与统治合法性。
中岳庙的建造与历史跨越两千余年,融合了宗教、政治、建筑与文化的多重意义。
嵩山(古称“崇山”)被视为“天地之中”,早在新石器时代已有先民在此祭祀。周代《周礼》记载“五岳”概念,中岳嵩山成为帝王封禅、祭天的重要对象。

中岳庙初名“太室祠”,据《汉书·郊祀志》记载,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扩建太室祠,奠定官方祭祀基础。但考古发现表明,其雏形可能追溯至秦代甚至更早。
汉武帝登嵩山时,闻山呼“万岁”,遂封太室山为“嵩高山”,并扩建祠庙,确立中岳祭祀制度。汉安帝元初五年(118年)增修“太室阙”(现存汉代三阙之一),标志中岳庙建筑群初具规模。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嵩山成为佛道交融之地。太室祠逐渐融入道教元素,开始供奉中岳神“天中王”。
唐武则天封嵩山为“神岳”,封中岳神为“天中皇帝”,并改太室祠为“嵩岳庙”,纳入国家祭祀体系。开元年间(713-741年),唐玄宗敕令扩建,形成“飞甍(méng,指屋脊)映日,杰阁连云”的宏大规模。

宋真宗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仿皇宫形制重建中岳庙,增筑殿堂廊庑(wǔ,堂下周围的屋子)至九百余间,现存布局基本沿袭宋代规制。 宋真宗御制碑文(现存庙内),记载封中岳神为“中天崇圣帝”,确立其国家级祭祀地位。
金世宗大定年间(1161-1189年)修复被战火损毁的建筑,但规模不及宋代。
元代全真道掌教丘处机曾奏请元廷保护五岳庙宇,中岳庙成为道教活动重要场所。
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按故宫建筑风格重建中岳庙,形成南北纵深650米、十一进院落的宏大格局,现存大部分建筑为明代遗构,采用皇家规格,如天中阁仿天安门形制,峻极殿仿故宫太和殿,重檐庑殿顶,黄琉璃瓦,彰显中岳神“帝王”身份。
清朝乾隆十五年(1750年)大修,清高宗弘历亲题“镇兹中土”匾额,现存峻极殿匾额为乾隆御笔。在发展过程中,中岳庙逐渐与民间信仰相融合,逐渐成为民间祈福圣地,衍生出“中岳庙会”(农历三月、十月),融合祭祀、商贸与民俗活动。

中岳庙现存建筑群沿中轴线共十一进院落,依次为中华门、遥参亭、天中阁、崇圣门、化三门、峻极门、中岳大殿(峻极殿)、寝殿、御书楼,两侧配以廊房、碑亭、神库等,共计400余间。核心建筑为峻极殿。面阔九间,进深五间,高23米,为河南现存最大单体木构建筑。
庙内四尊镇库铁人(1064年铸),高3米,为中国现存最早、保存最完好的铸铁像。庙内还有汉至清碑刻百余通,包括《中岳嵩高灵庙碑》(北魏,中国道教最早碑刻)、唐代《武则天金简》(复制品,原物藏河南博物院)等。庙内现存汉至明清古柏300余株,其中“将军柏”传为汉武帝封禅时所植。
现在,作为道教活动场所开放,中岳庙兼具宗教、旅游与学术研究功能,吸引着中外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