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封告成观星台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告成镇,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天文观测建筑之一,也是元代天文学成就的重要见证。
元朝统一后,为修订更精确的历法以指导农业生产,元世祖忽必烈下令改革历法。著名天文学家、数学家郭守敬(1231-1316年)主持了此次历法修订工程。

郭守敬提出“四海测验”计划,在全国范围内设立27处观测站,告成观星台是其中核心站点之一。因其地理位置接近中原传统天文观测中心(如周公测景台旧址),被选为重要观测点。
观星台由台体和石圭(量天尺)两部分组成。台体高9.46米,为覆斗形砖石结构,北侧设有垂直凹槽,顶部原有观星室(已损毁)。凹槽与石圭配合,用于测量日影长度。

石圭水平放置于台体北侧,长31.19米,由36块青石拼接而成,表面刻有刻度,用于精确记录日影变化。
观星台是圭表测影法的升级版,通过测量正午时分太阳投射在石圭上的影长,确定节气(如冬至、夏至)和回归年长度。

郭守敬通过此台测得回归年长度为365.2425天(与现代值仅差26秒)。观测数据直接支撑了《授时历》的编制,该历法于1281年颁布,沿用达364年(至明末),是中国历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历法。《授时历》的精确性远超前代,其回归年计算比欧洲格里高利历早300余年。

观星台体现了元代天文学的巅峰成就,郭守敬在此采用了“高表测影”技术(普通圭表高度的5倍),显著提高了测量精度。它是中国古代“天人合一”宇宙观的物质载体,展现了传统天文观测与国家治理的紧密联系。

明代曾对观星台进行局部修复,清代至民国时期逐渐荒废。1944年遭日军炮击部分损毁,后经多次修复。 1961年,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作为“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的核心组成部分,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全球天文遗产的杰出代表。

告成观星台不仅是科学史上的里程碑,也见证了中华文明对自然规律的探索精神。它融合了建筑艺术与科学智慧,至今仍吸引着天文学者与游客,成为研究古代科技与文化的重要窗口。周边现建有博物馆,展示元代天文仪器及《授时历》相关内容,延续着其科学传承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