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倭名将胡宗宪:于国有功,于民有利,含冤入狱,死于党争

浅谈百科 2021-09-13 20:32:16

对于胡宗宪,不是历史爱好者,可能都没有听说过这个名字,对于他的抗倭事迹更是不甚了解。但一提起俞大猷和戚继光这两位,大家都知道他们是著名的抗倭大英雄。实际上,胡宗宪便是俞大猷和戚继光的顶头上司,三人一起为大明的抗倭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纵观胡宗宪的一生,笔者愿意用以下十六个字来形容,那就是于国有功,于民有利,含冤入狱,死于党争。

第一、胡宗宪的抗倭事业

自明朝开国以来,东南沿海的倭患问题就一直持久地困扰着明廷。倭患的成因复杂,有因为日本那边处于南北混战,而产生大量流民的原因,也有大明国内海商集团与之勾结的原因所在。

但不管怎么说,在太祖朝时期,由于国力强盛且重视海防,所以这些倭寇并没能酿成大患。但对于嘉靖朝时期,政治腐败,边防松弛,再加上发展起来的海商集团与之勾结,导致倭寇酿成大患,严重影响了东南沿海地区人民的正常生计生活。

到了公元1549年,浙江巡抚朱纨因为抗倭而被诬告罢官,导致嘉靖朝时期的倭寇更加无度。而胡宗宪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出现在大家的眼前的。

当时正值中年的胡宗宪正处于官途的上升期,他从小就臂力过人,喜欢钻研军事书籍。在他26岁步入仕途之时,倜傥不羁,严信赏罚,得到了一定的口碑和威望。

胡宗宪同朱纨最大的不同点在于,他懂得官场规则,知道如何变通,明白世故人情,擅长权术。当他的这种变通并不是毫无底线,他有一条准则那就是敛不及民。意思很简单,就是说他敛财只从同僚身上敛,不从民众身上敛。

随着,倭寇的肆意横行,朝廷不得不提拔胡宗宪为右佥都御史,前去东南沿海抗倭。上任之后,胡宗宪不负众望,针对辖区内的官兵整顿纪律,让明军的军纪、军容有所改观,低迷的士气也因此得到恢复。

一切准备就绪后,胡宗宪开始大展宏图,一方面为朝廷招揽了诸如戚继光、俞大猷这样的人才,另一方面又在疯狂训练新兵,尤其是戚继光更是练就令倭寇闻风丧胆的戚家军。

在接下来的抗倭战争中,胡宗宪身为主帅却身先士卒,擒汪直、杀徐海,两浙倭患暂告平息。

第二、含冤入狱,死于党争

嘉靖四十一年,在朝堂作威作福多年的内阁首辅严崇被罢官,而胡宗宪之所以能够得到高升,除了自己能力过硬外,还离不开严崇义子赵文华,所以在旁人的眼中,他也隶属于严党,自然也就遭到清算。

就在这一年的年底,南京给事中陆凤仪,以贪污军饷、滥征赋税等十大条罪名,上疏弹劾胡宗宪。但皇帝念其抗倭有功,便网开一面,没有将其处死,只是剥夺了他的官职而已。

胡宗宪原本打算就此不问政事,安享晚年的。但树欲静而风不止,在差不多两年后,有官员意外发现了一封胡宗宪在自己被弹劾时,写信给罗文龙,要求其贿赂严内藩,作为内援的信件,还有自拟圣旨一封。

这下子就算是老天爷亲自下凡,也救不了他了,朝廷迅速派人将胡宗宪逮捕入狱,在惨遭冤屈的他狱中为自己写下了万言的《辩诬疏》,在迟迟没有结果的情况下,陷入于绝望的胡宗宪,在写下了“宝剑埋冤狱,忠魂绕白云”便自杀身亡,时年五十四岁。直到隆庆六年时,朝廷才为其平叛。

可惜啊!一个民族英雄就这么含冤而死,但他的抗倭事业,却让后人永远地记住了他。

0 阅读:425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