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到辽宁,辽博都是要去的,不然,总感觉心里少了一点什么。
这次去辽博,我其实目的性还是非常明确,那就是给女儿当一次导游。逛博物馆我还是比较有经验的,这不仅指辽博这样我非常熟悉的,即便是第一次去的博物馆,我都能说出点子丑寅卯,而这些正是很多不太熟悉博物的朋友非常想知道的。
女儿研究的是传统艺术,我觉得辽博对于她的国学知识入门还是挺有帮助的。
辽宁博物馆,在1949年还叫东北博物馆,这是新中国的第一座博物馆,后来,东三省局势确定之后,东北博物馆才更名为辽宁博物馆。
辽宁博物馆其实跟吉林博物馆,或黑龙江博物馆,本质上区别应该是不大的,可辽宁博物馆为什么鹤立鸡群呢?这其实是有历史原因的。我定义辽博为“夹带的博物馆”,这个名称估计很多辽宁人不接受,事实上,它好像就是因为这个宿命,才让它出类拔萃。
辽博是当年末代皇帝溥仪让他的弟弟溥杰从故宫博物院顺出来的,原本想作为自己将来复辟的资金,没想到,故宫夹带出来的宝贝被苏联红军截获了,苏联人不知道是没估出宝贝的价值,还是觉得独吞这些文物不合适,然后就把这些东西交给东北政府了,后来,这些宝贝就成了东北博物馆的看家宝贝。
所以到辽博主要看三个展厅:一是明清瓷器展,二是明清玉器展,三是古代的字画。溥仪当年让人从宫里往外带东西,自然要带他觉得有价值的,这三类宝贝是非常好带出宫的。
当然,辽博还有一个展厅值得去,那就是书画展厅,不过,这个展厅不是随时开放的,因为,字画没展出一次,寿命要缩短很多,除了特殊的原因,这些藏品轻易不会拿出来展览的。字画里面最著名的就是“万岁通天帖”。
《万岁通天帖》非常神奇,因为他是王家几代人共同书写的一副字帖,具体内容包括:第一帖是王羲之行书《姨母帖》,第二帖是王羲之草书《初月帖》,第三帖是王荟行草书《疖肿帖》,第四帖事王荟行草书《翁尊体帖》和(《郭桂阳帖》),第五帖是王徽之行书《新月帖》,第六帖是行楷王献之《廿九日帖》,第七帖是行楷王僧虔《太子舍人帖》、(《王琰牒》和《在职帖》),第八帖是王慈行草书《柏酒帖》,第九帖事王慈草书《汝比帖》,第十帖是王志行书《喉痛帖》和(《一日无申帖》),共七人十帖。非常幸运的是,我先后在辽博和故宫看到此贴各一次。除了这幅字帖,还有很多赵孟頫的字画,我也是在辽博和故宫看见两次。印象比较深的是赵孟頫的“红衣僧人图”。
除了这些“夹带”的,还有两个展厅特别值得去,一个是佛像展览厅,还有一个是墓志厅,这都是非常有特色的。只可惜,这两个专题我知道的稍微少一些,所以,也就是看一个热闹。
可惜,今天我连热闹也没有看成,因为,博物馆完全开放后,人实在是太多了,这些人远远超过博物馆本身的接待的能力。可在这么强烈的需求下,博物馆也是竭尽所能地让每位来的游客都能满意而归。我感觉博物馆还是做了很多工作,尤其是三楼,新劈了很多展厅,尤其是地方出土文物的展览,还是非常新鲜的。
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博物馆变成了打卡地。说心里话,这是博物馆为了吸引观众的无奈之举,可很多人进博物馆就是为了打卡,这确实影响了博物馆游览的环境。他们会根据打卡的指引去打卡的文物旁,非常影响一般游客的欣赏。
要知道,博物馆文物的摆放其实非常有讲究,一个展柜前,过度的喧哗和拥挤,其实是非常影响观者对文物的连续性感知的,可在一个以打卡为存在方式的年代,博物馆变得非常狼狈,它主要精力是应付这些喜欢打卡的人,而不是接待一般的游客。
也许是人太多了,体力消耗非常之大。我们仅仅看完瓷器、玉器、佛像和墓志等几个展厅,实在没有精力再仔细观瞻,只好选择返回。因为,在馆子里想吃顿便饭,都变成非常奢侈的事,在展厅里,实在是吵闹了一些。
其实,我也理解这些扶老携幼的游客,毕竟能将一家人凑齐时间到博物馆是非常不易的,能来博物馆,总比在家里吃吃喝喝过年要好。
辽博一直在这儿,有时间的话,我再来,现在的遗憾一定能慢慢补回来。但愿辽博能一直好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