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来统治者很少会主动的选择制度的改革,除非是危机太大,被逼无奈才不得不做出改变!
西汉王朝建立国家70多年后,国家经过充分的修养生息,几十年又没有大的灾难,不管是城市还是乡村人民基本上都可以丰衣足食,甚至街头的保安都能每顿吃肉。
但是同样问题也不少,因为黄老之治管的太松,各阶层的人浪费奢侈的风气逐渐的兴起,伴随的是土地兼并开始严重!
高层的官员争着盖大房子,穿豪华品牌的衣服,出去游玩的车队动辄就几千辆,土豪劣绅之辈,仗着财富在乡间横行霸道,作威作福。
外部看起来煌煌盛世,内部却是危机重重。
一、雄心勃勃的年轻帝王
公元前140年的冬天,在大汉王朝的首都长安。举行了一次公务员考试,题目是“古今治国之道”。
出题人是当时年龄只有17岁的汉武帝刘彻。
不久之前,他公开向全国下诏征求意见“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的人才,雄心勃勃的想要改变这个帝国,积极响应并且参加考试的有一百多个人。
最后,河北衡水人董仲舒的答卷让刘彻非常满意,在笔试面试通过之后,认命他当江都国的丞相去实习考教一番。
也实操一下,按照他的建议,能否改变凶暴骄傲的哥哥江都王刘非。
董仲舒去了之后,用儒家礼教教导刘非,规劝他做好人,做好事,修身治国,结果呢,刘非改过自信成为了墩墩君子,刘彻非常的满意。
从这一方面说,当时的汉武帝用儒家是为了教化贵族子弟的!
自汉高祖刘邦建立西汉王朝的前70年,国家实行的政策一直是“黄老之学”无为而治。
七十年的充分修养,国家没有整体的大灾难,人民几乎都可以好好生活,有记载说,很多底层的小吏因为生活富足安定,可以一直看着自己的孙子长大。
但任何事物都有两个面,法律管的太宽,人民太富足,浪费奢侈,挥霍无度的风气也逐渐的兴盛。
奢靡之中,社会各阶层为了抢夺更多的社会财富,充满了矛盾。
高层之间功臣,外戚,刘姓宗室充满了你死我活权力纷争!
底层的老百姓和乡绅之间也是逐渐积蓄着矛盾。
在当时年轻的统治者刘彻看来,之所以国家有诸多的矛盾,就是在于黄老之学的指导思想,已经过时了!
道家,讲究崇尚本心,清静无为,相信时间的力量,相信只要路线方针是正确的,耐心点一切都会水到渠成。
道家对世人的思想没有强制性,想要从事什么就去学习什么,又不强制大家必须学习什么。
正因为,没有思想的约束,富裕了之后,整个中上阶层全部地堕落腐化。
特别是一些身居高位的官员,享受着国家丰厚的俸禄,但还想要与民争利,没有权势的老百姓,哪里能争过他们呢!
汉武帝舅舅田蚡属于上层阶级,太史公史记记载,他奢侈无度,光伺候他的仆从都有数百人。(治宅甲诸地,田园极膏腴,而市郡县器物相属于道。前堂罗钟鼓,立曲旃;后房妇女以百数。诸侯奉金玉狗马玩好,不可胜数。)
中间的官吏狼狈为奸,上下勾结,富贵者骄奢淫逸,普通老百姓呢,受尽欺凌,重重的生活压力和不公平,没有地方可以申诉,导致人民流离失所,最后老百姓不得不走上犯罪的道路。
就算是政府设立严苛的刑罚,但是犯罪奸邪的人还是越来越多。
长此以往,国家必然政事松弛,又会走向韩非子的刑法道路,这样就又回到了秦朝“以吏为师,以法为教”的老路,结果就是政熄国亡。
西汉王朝是不希望走秦朝的老路的!
此时的刘彻十几岁的年龄,充满雄心勃勃豪气万丈,不惧犯错,也不墨守成规,更希望做出超越祖辈的皇道霸业!
二、找新的思想制度
先秦诸子百家,大秦帝国选择法家,最终灭六国统天下。
法家注重恪守社会规则,执行严苛的法律,但是这样又会造成社会没有弹性,最后法家失败。
道家,讲究清静无为,黄老之学已经执行了七十年,眼看着要不行了。
墨家教化个体的社会技能,不适合国家的统治。
而儒家主张规则化人性,进化修养,更主张有为,主张教育,最重要的是儒家讲究“社会等级分明”。
通过设置不同的等级,把社会各个群体进行分级,并且让各个阶层的人各安天命。
另外儒家没有单独存在的能力,必须要依靠和皇帝的结合,所以儒家这把刀统治阶级拿到手里更加的顺手。
最后刘彻选择了儒家。
通过董仲舒的教导,他不仅可以改变自己的哥哥刘非,(当然也可以说礼教对刘非并没有什么用,只不过董仲舒背后站着的是刘彻,他害怕才很听话。)
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儒家是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但是这个系统运行到最后,被统治阶层掌握了之后发现真的太好使了。
特别是统治者们享受到了专制的甜头之后,就再也不愿意改变了!
自此以后中国也就陷入了封建王朝的循环周期,有些王朝开明一些,有些王朝封闭一些。
但又因为,伴随儒家生长的是越来越严苛的等级制度,同时儒家又是崇尚“复古,尊古”的,所以从制度上扼杀了新的意识形态,和科学技术萌发的可能性。
来越封闭,越来越保守。
因为这个有人说,董仲舒是千古罪人,孔子自己从来都没有说过要独尊儒术,禁锢人的思想。
但是儒家是当时统治者们的集体选择,而这把双刃剑对于统治者来说太好用了,所以单调漫长的儒家思想控制了中国几千年。
制度找到之后要把这个思想给到更多的人去学习和执行才算是成功,所以董仲舒同时制定了官员选拔制度的改革。
三、官员制度的改革
到汉朝时候中国除了皇帝一家之外,大部分的人已经没有世袭的权利了。
汉建国的前七十年,最高的管理者如三公,九卿,郡太守,这些岗位都是皇帝直接任命的。
宰相下面的十三曹由宰相自己任命,其他的各衙门首长以下的官员也都是由首长个人任命。
另外有国家需要特殊人才的时候,可以推荐自己,和重大事件发生时候各郡县也可以推荐人才到朝廷,但都不怎么成系统。
这个原因就会导致普通老百姓永远不会有出头之日,所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董仲舒建议国家定期的选举“孝廉”!
汉代有一百多个郡县,每年要从一个郡县当中选一两个出来,每年差不多有两百多个。
这一制度在当时政治上是非常重要的。
一个青年被选中之后,并不是直接给官职而是要到位于长安的太学当中学习几年。
学习儒家知识,毕业后,派到地方服务。待服务地方有了成绩,再经长官察选到中央,又须经过中央一番规定的考试。然后才始正式入仕。
这个政策有巨大的进步意义的。
毕竟在以前想要进入统治阶层只能靠血缘和运气!
现在有这个制度,可以使部分底层群众有了进步的可能,缩小了老百姓和管理者之间的矛盾。
各个阶层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实现自由流动,对于最高统治者来说,这也逐渐的稀释了王公贵族家庭后代的过度集中。
又可以让底层有才能的人可以进入管理层,避免阶层过度的固化。
自汉武帝刘彻之后,汉代逐渐形成了一年一举的郡国孝廉制度!
汉武帝刘彻时期,太学的规模并不大,但是到汉元帝时期,太学膨胀,达到“太学生三千”,但是国家又没有职位安排,当然这是后话了!
这样改革之后,天下有才能的人就都被吸收到了政府的手里。
如此这般,集合天下所有的贤能人士国家想不富强都难。
不管是思想改革还是选拔制度的改革,都是统治阶层为了缓和社会各阶层矛盾设计出来的政策。
但任何一个的好政策和制度,总会养出巨大的利益集团,而利益集团占据着各层级的控制权力,又需要新一轮的改革。
但,只要改革总会出现旧有集团的阻挠!
看历史时候,经常会有小伙伴会按照现在人的价值观去评判几千年前古人的思想和行为,如果不考虑当时的时代背景,或者不看当时的社会发展的复杂性与多样性,难免会有失偏颇。
社会的生产力是不断发展,社会的制度也需要不断地跟着更新。
就像开发了一个游戏,运行APP所需要的算力和当下的硬件手机的适配度是匹配的,科技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手机硬件不断的提升,所以软件APP也必须要跟着升级。
修复不断出现的BUG!最怕的是人不明白,系统需要升级,不懂的人不允许系统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