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网约车司机伪造11起事故获刑,网约车碰瓷乱象遭法律重拳

天天网约车 2025-04-16 12:39:27

天天网约车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网约车行业里部分司机恶意碰瓷的现象,今后的生存土壤越来越小。

2024年4月至6月,天津网约车司机曲某驾驶租赁的奔腾轿车,在天津市南开区等地专挑变道车辆,故意制造碰撞事故。由于交规规定变道车辆需让行直行车辆,曲某利用这一规则,两个月内连续伪造11起交通事故,骗取对方司机及保险公司赔付1.4万余元。

2024年7月,法院以诈骗罪判处其有期徒刑1年,缓刑1年6个月,并处罚金3000元。判决书显示,曲某甚至总结出“撞车经验”:在雨天或晚高峰时段,瞄准新手司机或外地车牌车辆,制造轻微剐蹭后,以“耽误接单”为由索要高额停运费。

曲某的案例并非个例。近年来,网约车司机“碰瓷”现象屡见不鲜,甚至形成了一条黑色产业链。

老王是一名滴滴司机,跑车三年都没出过大事,上个月却在停车场被一辆白色大众剐蹭,对方张口就要五千块停运费。更让老王心惊的是,对方司机手机里存着三四个不同平台的接单记录,自称“专业处理交通事故”。这让他想起群里流传的那句话——现在有些网约车司机不是在拉客,而是在“钓鱼”。

在某些司机群里,流传着专门教人“碰瓷”的教程。比如在暴雨天专挑新手司机下手,故意急刹车制造追尾;或是在商场停车场高峰期,把共享单车卡进车门缝隙。更有甚者会提前租辆事故车,专门在早晚高峰时段“碰瓷”。

面对这种乱象,多地正构筑防线。广州交警要求事故双方提交车载监控;北京保险公司推出“代位追偿”服务,替车主追讨损失。技术手段也在发挥作用,武汉警方近期破获的跨省碰瓷案中,犯罪团伙手机内上百条伪造订单记录被恢复,涉案金额达78万元。此外,行车记录仪的普及让证据留存更完善,某平台数据显示,80%的碰瓷纠纷因记录仪视频迎刃而解。

而针对网约车司机恶意碰瓷的现象,部分平台已开始行动:哈啰顺风车要求车主上传驾驶监控片段;滴滴上线“司机驾驶行为评分”,异常急刹、频繁事故者将被限制接单。

法律层面,最高人民法院明确将“碰瓷式索赔”纳入诈骗罪范畴,当技术进步与监管收紧双管齐下,这条畸形的“碰瓷产业链”或将走向终结。

对于部分网约车司机恶意碰瓷的行为,你怎么看呢?欢迎评论区留言。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