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我观察,互联网的打工牛马已经快疯了。
有人天天准备裸辞,有人劝人千万不要裸辞。
去年喊着人生是旷野,今年重回轨道准备就业。
一成不变的日子和瞬息万变的时代,摆在年轻人面前貌似仅有两条路。
我们找来了自由职业超过半年的朋友,也和裸辞后决定返航的人谈了谈。
关于旷野人生是不是伪命题?重回轨道是否意味着妥协?
每个人的感受都不尽相同。
我裸辞半年后,就被前公司返聘了。
去年年初,我的职场倦怠期来得猝不及防;
到手的项目越来越少,活儿越做越重复,做方案有了固定的套路;
领导全然不顾底层人死活,整天问我部门几十万的缺口该怎么补;
老板活像个人机,pua也只有那一句“我不看过程,重要的是结果。”
导致我每天都在自我怀疑,头发大把大把掉;
怀疑自己能力不行,怀疑很多事我做不到,下班后除了反思就是内耗;
感叹自己这几年光上班了,好像啥都没学到。
是的,职场焦虑也映照了我的成长焦虑。
我看到别人在进步,而我在平庸的活,我就浑身难受;
下班后也不想见朋友,因为一见面对方就说:“你看起来面如社畜色,怎么没有精神气儿呢。”
那阵子网上情绪大锅炖,一边流行裸辞,劝人脱掉长衫跳出轨道,一边积极搞钱,说这是物质大于精神的时代,我觉得他们说的都对,我的现状很不对。
于是我把心一横,脑袋空空先裸辞了。
结果裸辞后,焦虑非但没有减轻,反而更严重了。
失去了正常的作息,存款只够撑到年底,没勇气真的投身体力活,副业方面也是毫无头绪。
辞职前以为不工作就会快乐,待业不到俩星期,我陷入了“未来到底在哪里”的焦虑。
我再次陷入死循环,没法彻底躺平享受自由时光,看别人有班可上我就两眼发直。
说白了,不上班根本治不好我的焦虑,尤其在我狂投一波简历,再给焦虑情绪添了两把柴。
外面的就业氛围比想象中惨烈,我几度崩溃后悔冲动辞职。
就在这时,前司发来消息说团队重组,问我愿不愿意回去,涨薪不多还不升职;
要是以前我肯定觉得没面子,重返前司像和前任复合,担心周围人该怎么看我;
但现在我想开了,没想清楚还能做什么之前,辞职对我而言只是一场后知后觉的失恋。
我想起听播客时,有位嘉宾说:“上班就是为了上班,别在上班中找意义。”
是啊,成长焦虑的话就主动学新东西,业绩差不升职也不是我自己的问题。
回到舒适区也需要勇气,我们冲出工位来到所谓的旷野,看完风光,也要做好随时可能回到工位的准备。
人没有固定工作,没想象中那么痛苦,这话适用于我。
在决定进入脱口秀行业前,我在一家媒体公司做运营。
早在公司内部脱口秀年会演出上,我就拿过团队的第一名。
当然,这种自娱自乐的奖,说明不了任何问题。
但这次演出,给加班过劳的生活,撕开了一个小口子。
我突然意识到,或许可以试着跳出运营圈,转行去做脱口秀。
现在回过头来,非常感谢当时的自己,想一出是一出,闪电般辞了职。
说实话周围很多朋友都厌班,他们纠结来纠结去,眨眼就到年底,全员按兵不动;
但我不一样,我是典型的p人性格,头天想到脱口秀,隔天就着手写起稿子。
拿着不像样的稿子,付费去了脱口秀训练营,打磨后登上了开放麦舞台。
站在台上讲话的那一刻,紧张忐忑不安发抖全都有,但也有前所未有的兴奋感、支配感和成就感。
讲得好观众就笑,演出多收入就多。
整整一年,我在线下疯狂跑演出,休息时还做自媒体运营自己的账号。
上个月在家人群里发了演出海报,亲戚还以为我成了名人,我没戳破甚至有点小骄傲。
平台涨粉快到两万了,小小推广费也是赚到一些。
写稿子剪视频跑演出连轴转并不轻松,但脱离了按头上班的苦海,我的高能量人格直接被拉满,做自己愿意做的事儿,一天天真是比驴还起劲儿。
也许有的人天生就不适合一成不变的生活,迎接未知的人生才是宿命。
我是被迫走上旷野的,公司裁员第一批名单就有我。
裁员后回到家,我环顾了出租房的家当,算了算到手的赔偿、存款和房租。
权衡之下我决定离开北京,尝试做自由职业者。
我本身是做设计工作的,在职时就接过私活。
当时手头有正职,兼职时间有限,私活收入就是个零花钱。
想到留在北京待业成本太大,赔偿金最多就躺一年。
但到二三线城市,低成本生活的同时,还能继续接私活赚钱。
我先把猫带回老家交给父母,一个人先后去过无锡、凯里、安顺和三亚。
起初也觉得自己是不是太冲动了,直到旅途中认识了不少跟我境遇一样的朋友。
当地最常去的湘菜馆,老板是从阿里出来的;
那条街上还有家创意咖啡店,员工也是大厂被裁人。
那一刻我意识到,原来小时候想“开个小店”的想法,真有人在这种就业环境下冒险去实现。
他们之中,有的人远在裁员前,就做好了副业的方案,开店不是被理想主义所驱动,而是根据那些城市的实体生意环境,经过了大量数据推算才做的决定。
被裁但无事可做,叫失业,被裁但为自己创收才是自由职业。
别把这事想的太简单,拿我来说,即使不上班不打卡,我也时刻绷着根弦,筹划生计问题,生怕自己吃了上顿没下顿。
每个月预判好私活的收入上限,少于多少就要开源节流;
脱离北上广的节奏,我仍然保持室内健身、随时阅读和积极社交的习惯;
六个北京的微信群聊就属我最活跃,人离开了北京,但思想不想脱节,什么信息都想知道;
每攒够一笔钱,要拿出预算去旅行,户外攀岩、野山徒步都没落下。
朋友圈的人看到我不上班到处玩,还以为我财务自由,可我只是在别人上班时发发照片,在别人双休时熬夜改方案挣钱,这些只有自己清楚。
也有人问我往后是不是就不上班了?我很难回答这个问题。
因为有时候痛苦的根源未必是上班,而是你想要改变但缺乏勇气,就算选择了不同的路,也要做好意外来临的准备。
人到三十岁,要变成一个韧性和弹性都更强的人。
这几年我个人的情况就是如此,与其做人生规划,不如随变化去变化。
可以不上班,也可以爱上班,别被主流情绪过多影响,判断力才是能兜底的东西。
我们今天聊的看似是人的选择,又不止是选择。
变化是生活的常态,轨道也好旷野也罢,当我们在过一种生活时,势必好奇自己没选的另外一条路,这是人的共性。
有人认为轨道是按部就班,旷野才是自由幻梦,但余华老师曾在采访中说过:
“没有轨道的存在,你是看不到旷野的,要先找到自己内心的旷野,才能脱离轨道。”
无论是选择哪条路,哪怕是站在轨道中,只要心中是旷野,就能在自由和失序间找到平衡,在探索和变化中找到方向。
面对剧烈变化的外部环境,该如何调整自己的帆,用怎样的心态面对烈日和暴雨或许更为重要。
某种程度,生活像极了一次裸辞后的放逐旅行,旅行中载满了大大小小的人生。
你可能一个人散落在街头,转而徒步走上山腰,夜晚思考旅费从何而来,白天辗转于世界各处,目的地是通往未来的自己,也是通往自己的过去。
一次次旅途编织出理想生活的捕梦网,凌晨爬起却错过日出,转头看到山中晨雾,意外但又不意外。
加缪说,旅行中最有价值的部分是恐惧,正是因为前路未知,所以外界轻微的变化,都会让自己颤抖不已。
旅行抑或人生,“变”才是唯一不变的事情。
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晴朗或是风暴,我们被环境的一点点温度和湿度变化侵袭,也能适时改变自己的应对方式;
调整方向的过程也是重塑自我的过程,以多变才能适应生活中的万变。
波司登
,赞1112
我很喜欢这支视频中的观点,“天气变得很快,但还好,我们也有一点善变。”
在晴天变困,在阴天出门,升温就晒晒,冷了原地变身。
既浪漫又务实,恰如其分地展现当下年轻人通过适应变化,拥有了超强的叠变能力。
在人人都在做旁观者的今天,波司登做的是和年轻人一起感受变化以及拥抱变化。
此次波司登的「叠变」轻薄羽在不同的气温环境下,通过衣服不同的叠穿方式,应对各种温度需求,只需要一件衣服,让你勇敢踏上旅程,迎接旅行中的美景与人生的种种挑战。
就像视频中那句,“陪你把所有的晴和雨,叠变成每一天的好心情”,晴和雨既指的是天气,也是年轻人生活中的境遇,更是波司登这些年的蜕变。
我们也能感觉到,这些年来,波司登自身也在不停改变着。从专注羽绒服品类扩展到户外冲锋衣、防晒衣;从单纯强调极致功能(保暖),到开始注重时尚设计;
一步步寻求和消费者新的沟通方式,以更好的应对当下消费群体在产品外的更多情感需要。
生活就是一场场等待出发的旅行,变化总是悄无声息到来。
现如今的时代,年轻人时刻觉得自己身处汹涌的暗流中,无论是生活、工作还是感情,诸事都被外力往前推着走;
反观社交平台上和年轻人有关的标签,精神状态从“发疯”到“淡人”,生存现状从“焦虑内卷”到“淡淡死感”,包括最近某音博主的“完蛋人生完蛋活”的观点;
乍一看以为年轻人被高压生活打扒了,仔细一看,无论是淡人还是完蛋人,年轻人已经进化到了一种全新的精神状态,那就是“走到哪算哪”;
就像考试前告诉别人自己没复习,实际上有空就偷着学,表面上呈现的是没盼头凑合活活罢了,实际上压力越强变形越快,在滔天巨浪中笑着打捞起自己。
“发疯和淡人”是应对生活的人设诡计,“完蛋人生完蛋活”是降低个人预判拉高整体结果,目之所急就是都是好事儿。
既来之则安之,好也好坏也罢,遇事积极调侃“那咋了”?反正人生也没那么容易完蛋。
既要适应环境,还不耽误享受生活,成为大自然的熟人,认清人生重启并不是一个瞬间,而是每个积极面对的时刻。
尼采说“对待生命你不妨大胆冒险一点,因为好歹你要失去它”。
接住旅行中的馈赠,攀住生活微小的颤动。
以好的心态为燃料,旷野就不再是单一的风景,轨道也未必就是庸常的选择。
“生活在前方牵拽,命运的暗流庞杂浩荡;”
主动给生活加点鲜亮的颜色,就会看到不一样的风景。
能在暴雨中得到快乐的人,理应最先享用生活。
很多工作要求26岁以下,买房不能改善生活[笑着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