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集《天台教观纲宗》

我是妙音 2024-03-21 14:18:43

诸位法师慈悲!陈会长慈悲!诸位菩萨!阿弥陀佛!

请大家打开讲义补充讲表第九页,我们看附表第五,通教教义。

通教教义的基本思想,是建立在幻有、空二谛。什么叫幻有空二谛呢?我们做一个简单地说明。

藏通两教的修行内涵,都是以空观为主。也就是说,它以空观的智慧来消除我们对生命的一种主宰。我们整个生命的轮回,为什么我们造的业会转成业力呢?因为我们要主宰它。

当我们想要主宰生命时,就会使令我们过去所有善恶的种子,提升到一种善恶的业力,它就有得果报的力量,有轮回的力量。所以,消灭主宰是我们要离开三界唯一的方法。

因此,整个藏通两教的核心思想,就是修习空观来调伏我们的生死业力,这一点目标是相同的。但它们采取的方法、过程就不一样了。

藏教人修空观,他是从人生生灭因缘的假相去观空:喔,这个人出生了,然后变老了,最后死亡了。他从这种生到灭的过程观到人生的无常,所以他从因缘假相里面去观空。

通教的空观,是从不生不灭的体性直接观进去,“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所以他是从一种体空的思想,直接切到生命的本性。

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说明。比方说,我们在拨念珠时,每一个念珠都各自独立,没有两个念珠完全一样。念珠可以表示我们一期的生命,有很多的因缘把它串起来。如果每个念珠就是一个人生的因缘假相,你小时候是什么样,长大是怎么样,到最后老病死,你去观每一个念珠本身的因缘假相,那就是藏教的思想。他从念珠的开始到结束,每一个念珠所含摄的无常变化相去体验到痛苦,体验到无我。

但是,从一个念珠结束,下一个念珠没有开始的暂时停止的寂灭状态,就是前面的念珠结束了,但是下一个念珠还没有启动,两个念珠中间的那个空档,叫作无生。通教人是从两个因缘的中间观进去,就是当你的因缘还没有启动之前,你本来是怎么回事——缘起性空。

我们可以这样讲,藏教的空,它是带有调伏作用的灭色取空,它是带有一种出离、厌离的空,它有调伏爱取的作用。因为它从生灭的变化无常当中,就在隐隐约约地说明人生的因缘是痛苦的,因为它给你一种不安稳的感觉。

所以藏教的空,是从生灭的因缘当中去体验无常,最后放弃、出离三界的果报;通教的空,它是直接契入因缘的本体,就是你的因缘没有启动之前,你是怎么回事,所以它的空是带有安住作用。

如果藏教人他没有修通教的思想,一辈子没办法安住。没有证得初果之前,他一直在出离,就是觉得生命的房子燃烧了。所以藏教人没有证得初果之前,他的心活动力很强,一直想要出离。你看凡夫也是一直在活动。凡夫是重视攀缘,藏教是一直要出离,都落于两边的极端。

而通教的空性能够平衡藏教的空,就是它能够使令藏教的空更安稳,它能够站在本来就没有的角度来出离。比方说观受是苦,如果你今天完全用藏教的思考来观受是苦,你的心会很不安,因为你觉得一直受到感受的伤害,今天快乐,明天痛苦,觉得感受变来变去,让你非常没有安稳性。

所以,我们必须用通教的空,来调伏藏教的空。就是你必须站在本来就没有感受,因为感受在启动之前要有因缘,当因缘没有启动之前,什么是感受的本来面目?就是毕竟空,无我无我所,而这个就是你的安住处。

因此,通教的空最大的好处,就是让一个人安定下来。他能够站在本来没有感受的角度,来调伏对感受的爱取;他能够站在本来就没有谁去主宰谁的角度,本来就无我的角度,去调伏我执的主宰。

所以通教的“空”跟藏教的“空”,理论上是分不开的。一个是安住型的空,一个是调伏型的空;一个是从作用上去调伏,一个是从本体上的安住。你必须看到,它们两个合则双美,离则两伤,合起来有相辅相成的作用。

这就是为什么通教的二谛思想是幻有空,因为它是站在空性的角度来看人生,所以一切法如梦如幻;它是站在本来就没有的角度来看人生,所以人生无所得,人生只有一种过程的相应。不像藏教的空,二谛是实有二谛,人生是真实的,所以我得赶紧离开,免得受到生死轮回的伤害。这两个就不太一样。

幻有空二谛开展出来,通教有两种情况:

第一个,通前。通前就很简单,它就通到声闻人的偏空思想。

第二个,通后。这个地方就比较复杂,我们要说明一下。

通后大乘的别教跟圆教,所以就造成了两种含中二谛,就是含有中道的二谛。这两种指的是什么呢?就是别教跟圆教。

我们先看别入通三谛,我们先把它念一遍。

两种含中二谛 :

别入通三谛 ─ “ 通教止云有漏是俗, 无漏是真,今立非漏非无漏句,以显中道, 则三谛义成。”

别入通三谛就是说,通教的世俗谛,就是三界有漏的因果,所以藏通两教主要是用真谛来消灭俗谛,以空破有。因为它的世俗谛没有讲到诸佛菩萨四圣法界的功德庄严,它的整个世俗谛只讲三界有漏因果,所以世俗谛是没有价值的。所以它是怎么样呢?它是用无漏的空性,来消灭有漏因缘的世俗谛,那么二谛在通教又能够开展出非漏非无漏,非有非空的中道思想,则三谛义成。

我们解释一下二谛跟三谛的差别。

藏通两教的当体,它把生命分成两块,就是你生命只有两种选择:要么在三界轮回,要么在偏空涅槃。这种思考就变成,你要么就是贪恋生死,要么就是必须进入偏空涅槃,就是必须要拒绝一切有为法。这种是对立的思考,这个思考只好逼迫我们以空来破有,因为空性至少比有相的轮回安稳多了。

但是,大乘思想它不认为人生只有两种选择,它认为人生有三种选择:就是有相的世俗谛,还有空性,另外一个中道——你也可以不住生死,不住涅槃。所以大乘佛法对生命的看法是,一昧地追求生命的果报是落一边,一昧排斥生命也落一边。它认为生命没有好坏,你只要善加对待,是可以借假修真的。

所以中道的思想安立,就是告诉你,其实“有”当然是有过失——因为三界因果有老病死的过失——但是你完全空,虽然离开了过失,但是有个缺点:你不能开显心性的功德。你不能老是只是为了要离开贫穷,你得要成就珍宝。

所以,在整个通教的二谛开展出三谛时,它就是开始用中道的思想来破空。藏通两教以空破有,安立二谛;别圆两教以中谛的思想来破空,安立了中道的第三谛,它认为空并不是佛法的究竟,佛陀出世绝对不只是要我们安住空性、远离生死那么简单。如果这样的话,佛陀不要出世,很多缘觉乘都做得到,他“春观百花开,秋睹黄叶落”,就可以进入空性了生死了。

佛陀出世的目的,不是要你了生死这么简单,他是要你圆成佛道,跟诸佛一样成就无量的功德庄严。所以三谛就有需要站出来,必须要站在一种不住生死、不住涅槃的中道思想来面对人生。你不能贪爱,但是你也不能极度地排斥它,这个是一种中谛的思想——以中谛来破空性。

安立三谛有两种思考模式,我们看别教的思考模式。

别教的思考,它的中谛的真如叫作“但中”,这种真如不能普遍在一切的内心世界,它是存在于心外的一个真理,你必须要去追求,才能够相应。所以这个真如是要经过修证以后才能够成就,不是本具的,要透过修证,这个真如是修来的。

所以在整个唯识学当中别教的真如是不受熏的,所以它必须从真如的清净本然,到一念不觉变成阿赖耶识,阿赖耶识就是业力,它摄持无量无边善恶的业力。

但是阿赖耶识的业力是可以受熏。什么叫受熏?就是不思议熏,不思议变。也就是说,业力可以透过你的思考模式去改变,因为第八识的业力受前六识的熏习。这种理论就比藏通两教更高级了。

藏通两教帮你把业创造出来以后,它没有改变业力的机制,它没有这种思考模式,要么就是离开它,要么就是我不去取着它,顶多也就是安住空性,不随妄转。但是,藏通两教的思考模式,并没有说转烦恼成菩提,转生死成涅槃,没有转化生命的思考模式。

到了别教、圆教时,最大的差别在哪里呢?它开始站在中道的思想来面对生命,就有这种转化生命的概念出来了。所以到了中道的思想,生命到底是好是坏,答案是——不决定。你如果心态错误,生命就是一把刀,它会伤害你,就算你快乐也会伤害你,因为快乐会让你放逸,伤害你的来生,当然你要痛苦,那伤害到今生;如果你能够觉悟,善加面对,它就是一个珍宝。所以中道的思想来看人生,它是平衡式的,人生没有好坏。

所以这个时候,它就有一种以心力来转变业力的概念了。就是说,三谛思想开始诠释,人生不是只有业力,不像藏通两教说的“万般皆是业,点不由人”;人生也没有藏通两教讲得那么无奈,你有一种强大的力量能够转变它,就是来自于你心灵的力量。我们以前的心攀缘外境,把自己的心力给耗损没了,心有所住。当你的心从攀缘外境抽回来,你就有强大的力量!

我们来看这个偈颂:

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

由此有诸趣,及涅槃证得。

诸位!藏通两教业力的思考,它是纯粹站在业力的角度来处理业力;别教的思考,它把业力与心识结合起来叫作业识。

诸位!业识的概念跟业力就不一样。业力跟内心结合表示业是保存在心中,那表示什么?你有主动权——“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如果说业力跟心没有关系,那我们就完全被动,你业造出来你就得受,所以你只能逃避它,因为你改变不了它,你只好逃避它。但是真正的第一谛不是这样,所以藏通两教是方便说的,业力是跟心是一体的,叫作业识。

业识是什么呢?它有种子跟现行,它摄持了“无始时来界”——我们无量无边的业种子,但业种子只是一种潜在的功能。业种子每一个人都有,但是你要把业种子转化成生命的结果——果报的受用,转成业力,必须要变成“一切法”,必须要第六意识的思想去刺激它。我们不能回到过去,告诉我的过去说,你不要造业,不可能!所以今生我们对于过去善恶的业种子要概括承受,你别无选择。

继承你的业种子,这个你没有选择权。但是,你可以做什么事呢?你可以选择让哪一个业种子先得果报——我可以选择带业往生,我可以选择让净土的业先起现行。就是说,你不可能去把业种子消灭,但是你可以选择,让哪一个业种子得果报,因为你有第六意识,你有思考能力。所以,“由此有诸趣,及涅槃证得。”也就是说,当我们把业力跟心力结合在一起——叫作业识——的时候,我们的生命就有两种可能:第一个,六道的轮回;第二个,大般涅槃的证得。

所以说业感缘起提升到赖耶缘起,从二谛的思想建立到三谛的思想,你对人生的观察更全面了。因为二谛的思想是对立的,它没有把心力放进去,所以你读了藏通两教,觉得人生是不净、苦、无常、无我,而且你不能改变,要么离开它,要么不执着它。所以藏通两教没有改造生命的这种概念。但是到了赖耶缘起,它认为业力有心力,心力有业力,你可以透过一种正面的思考,去改造你的生命。

举一个例子。在蕅益大师的《灵峰宗论》讲一个公案。说有一个杭州的农民,他的土地被大富长者侵占,他跟对方协调没有结果,就很生气,发起瞋心就咒愿:我来生要变成一条蛇来报仇。

所以他死的时候就交代他儿子:“这棺木不能够完全封死,要挖一个洞,好让这条蛇跑出来。”他这一说,他儿子就很害怕。就跟那个钉棺木的说:“我爸爸的这个棺木要留个洞。”这个做棺木的听到以后,就告诉大富长者说:“你很惨哪!你今天得罪了他,他来生要报仇。”

这个大富长者很惭愧,就把土地还给他,向他道歉。这个老农夫受了对方道歉时,他的心念改变,他本来要报仇的心就消灭了。结果他跟大富长者喝酒的时候,就从肚子里面吐出一条半截的蛇。

这说明什么事呢?“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我问你,这一条蛇是怎么生起的?后来又是怎么结束的?当然这个老农夫过去有蛇的业力,有蛇的业种子,这是肯定的,但是,是什么因缘去激发这个业种子,使令它变成一种蛇的业力而得果报?就是他错误的愿力——邪愿,他的思想力量滋润他得果报。

所以唯识的思想,这个思想对我们净土宗非常重要!如果说人生只有业感缘起,那净土宗的带业往生就不能成立了。藏通两教的业是固定的,所以净土宗讲“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就是说,你今天虽然有生死业力,但是你不断地忆念佛陀,不断地忆念净土,你可以让三界的业力暂时不得果报,而让你净土的业力先成熟。然后到了净土,再来处理这些有漏的业种子。这个就是所谓的以念力来引导业力,这个就进入大乘的思想。

在藏通两教,我们一路看来,看到这个人哪,人生是很被动的。你把业创造出来以后,你一点改变它的方法都没有,从藏通两教没有改变业力的概念,没有!你只能够逃离它或者就是不去惹它,就两种。

但是到大乘思想,它的人生更积极了,转识成智,转生死为涅槃,在因地叫转烦恼成菩提。这时大乘佛法以三谛的思想来看人生,人生顺逆皆方便。痛苦有痛苦的好处,它可以激发你的出离;顺境有顺境的好处,它让你能够安心地精进用功。

所以从大乘的思想——心力转变业力的角度,人生没有好坏,关键你要操作得当。通教的思想,把法执空掉,把业力的执着空掉,建立二空思想以后,它就能够把向外攀缘业力的心,变成向内启动心力,变成内观。就是他这种人智慧高,他看到一切法空,同时看到不空的心力不可思议,心灵的力量是不空的,“业性本空,心力不空。”这个就是别入通三谛,他观一切法空时,发觉在空性当中,有一个强大的力量能够改变业力,那就是你心灵的思考。当然我们现在还没讲别教,只是稍微提一下。

我们再看下一个。

圆入通三谛─ “ 二谛同前,今立非漏非无漏句,以显中道,一切法皆趣非漏无漏,则此非漏无漏,具一切法,圆中义成。”

通教人观一切法空,他把对业力的执取这种法执消灭以后,从外缘——心向外攀缘而变成内观。第一个,他强调第六意识的思考能力不可思议;第二个,他如果看到更深层的,把第六意识的名言分别再拨开,看到内心最深层的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一念心性,那就入圆教了,这时他就不是启动第六意识,他启动了自性功德力。

我们看什么叫自性功德力。

“二谛同前”,就是幻有空二谛同前,但是他能够同时看到了非漏非无漏,就是非空非有的中道。而这个中道跟前面的中道不一样,是一切法都能够跟中道相应,“则此非有非无的中道,具一切法,圆中义成。”

注意,“具一切法”这个观念很重要!藏通两教的中道,不具足一切功德法。藏通两教在破妄,在调伏烦恼生死业力,别圆两教偏重在开显功德,但开显功德的方法不太一样。

别教认为功德不是我本来具足的,我本来没有功德,但是我可以去求,我可以去修。别教的功德,这真如的功德是你现在没有功德,但是你慢慢慢慢地修习,总有一天你能够转识成智,把第八识转成无垢识,这时你就有功德了,就是你将来会有功德。这个是别教的思想,别教的中道思想是这样子,它的真如是这样安立。

圆教的思想认为,你现在本来就有功德,你只是向外攀缘。就是你本来就是大富长者的儿子,结果你自己不承认,就是一天到晚向外跑,结果变成乞丐了。你只要回光返照,正念真如,它就能够慢慢地开显出来。所以心力不可思议这个“心”就不太一样了。

唯识学这个别教的心是带有名言分别的心。你要去思考:净土的功德是什么?七宝池、八功德水,依报庄严;什么叫正报庄严呢?佛的功德,菩萨的功德,寿命无量。就是说,在唯识宗的心力来转变业力,那个“心”是第六意识的名言分别,它透过一种第六意识的观照。

在圆教的思想它的“心”是更深层的众生本具、诸佛所证的一念心性,叫作觉照。它不带名言,只有觉照没有名言。它只是知道有这件事情就够了,你要保持觉悟就好了。“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你要经常忆念它就好了,它不要去思考,“思惟即不中”。在整个圆教的思想就是不迷、不取、不动,你只要不迷、不取、不动,然后去修六度,用你的愿力去修六度,心性功德自然显现。

所以古德认为,别教在思考中道的真如,它认为我们的心是“妄中有真”,别教是这样认为;圆教是认为我们的心是“真中有妄”。我们解释一下什么叫“妄中有真”。

唯识学认为我们的心就像一个矿砂,它本质不是金,但是你提炼它,慢慢把这个杂质去掉以后,它金的本质会出现,所以它偏重在破妄;在圆教的思想认为,你这个本来就是金,只是里面有杂质,你现在就是金,是带有杂质的黄金而已,是金中有妄,所以它偏重在显真,它认为你要以真破妄。唯识学是破妄显真,你现在没有真,但是你把妄破了,真会显现出来。

所以说,我们结论:圆教的中谛是安住用的,它没有调伏的力量;别教的中谛是带有调伏性的中谛,它可以让你调伏,让你引导,它带有思考能力的中谛,所以这两个是分不开的。

就好像藏通两教的空性,我们刚刚讲过,通教的空性是用来安住的,因为“一切法毕竟空,无我无我所”这个东西是没办法思考的,你思考就不对了,你只要知道有这件事情就好,它是安住的。藏教的空性是带有调伏的,它可以思考:无常所以是苦,苦所以是无我,所以是空。

藏通两教,是带有调伏性的空性跟安住性的空性;别圆两教是带有调伏性的中道跟安住性的中道,这样讲这个通教就全部都包括了。

他如果是钝根人,他只看到空,没有看到不空的心灵的作用,这个时候通教人最后的结果跟藏教一样,入偏空涅槃,当然他花的时间会快一点。

如果他是利根人,他知道一切法毕竟空,“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他能够从空性里面看到不空的心灵的妙用,那就入别教跟圆教了,就进入中谛的思想。

这个概念清楚以后,我们就可以回到讲义。我们看讲义的三十九页,所诠教义,我们把它念一遍。

我们学通教的思想,最关键的,你要先把幻有空二谛抓出来。它的当体的思想,是站在空性的角度来看待人生,一切法本来就没有。

本来就没有,那人生是怎么回事呢?顶多也就是如幻有,也就是因缘有。从如幻有的角度,它建立了三种修学方法,声闻人修无生四谛,缘觉人修思议不生灭十二因缘,菩萨修理六度,这个前面说过了。

这种幻有空二谛,如果他从空性当中看到不空的心灵的作用,他就有可能通教入别教或者通教入圆教,这时他对业力的思考就更加地全面,他看到了业力不可思议,但是他更看到心力不可思议,他可以用心力来主导业力,让他转凡成圣乃至于趋向净土。

壬三 、 修行位次

我们看壬三的修行位次,我们把它念一遍。

它的重点是在“开示界内利根众生,令修体空观,出分段生死,证真谛涅槃”。

藏教人的空,是比较钝根的,他的空的出现是“生灭灭已,寂灭为乐”。他是要远离了生死的果报,然后寂灭的空性才会出现,所以他的空性是着眼在未来。他的空叫析空观,他经过分析、思考。

通教的空不必太多思考,它只要知道“因缘所生法”。既然因缘生,所以它没有自性,就是它自己不能够决定它的体性,它的体性要受因缘的决定。从自己不能决定体性的角度,所以它是毕竟空,它体空。

从体空当中,既然它不能决定它的体性……,就是说,你的生命,你不能决定你的体性,换句话说你不能主宰。既然你不能主宰,你再主宰它就没有意义了,就是叫强做主宰,自欺欺人。就是说,它本来就不能主宰,你一定要主宰,那你就是自欺欺人。所以他从这个地方就把主宰放弃了,就出分段生死,证得偏空涅槃。

这个地方是说,他如果没有看到不空,他通前,那只好入偏空涅槃,灰身泯智了。

我们再往下看。

这个教法,“正化菩萨,傍化二乘。”也就是说,通教的空因为它看到我空,也看到法空,所以它的空的范围就比较大了,这是正化菩萨。它也会摄受利根的二乘人,“亦于当教自论六即。”

小乘的空跟大乘的空,在《大智度论》讲一个譬喻。说小乘的空只有证得我空,就像毛细孔的空,身上毛细孔,它不大。大乘的空,观一切法空,无我无我所,它是我空跟法空,就像广大的虚空。

所以小乘的空,是在整个生命当中,把这个我抽掉而已,一切法都是存在的,色、受、想、行、识都有。凡夫认为生命有六个元素——色、受、想、行、识、我,多一个我,我住在五蕴当中,我来感受一切的五蕴,我享受五蕴,我来主导我的五蕴。但是小乘人认为这个我是没有的,他把这个我去掉,但是五蕴的法是存在的,他把五蕴的法留下来。

大乘法是认为,我不可得,五蕴的当体的法也不可得。那么不可得表示什么?生命可以改变,一切法无自性。你说你现在很痛苦,这件事是不决定的,因为到了毕竟空时,它就含摄了一切法因缘有,生命是可以改造的,痛苦也会变成快乐,快乐也会变成痛苦,有漏也会变成无漏。所以毕竟空的思想,等于是为了心灵的妙用,做上非常好的铺垫。

我们一个有攀缘心的人,一天到晚向外攀缘,这个人就没有什么心力可言了。你的心喜欢住在外境,你的人生用一句话就说完,叫作“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业力让你痛苦,你一定会痛苦;业力要你快乐,你只好快乐。

但是,当一个人从有为法的心态抽回来,他无住的时候,他的心往内观的时候,这个人的人生就是“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他就可以主宰他的人生了。

所以,同一个人生,同一个业力,你的心态决定你的状态。你一天到晚向外攀缘,那业力对你来说影响很大,你这个人很容易受业力的干扰,就是说,业力容易对你产生 catch,它会抓住你!是你自己跑出去的,你这个房子不待,你要跑到外面去,结果被业力抓住了,这是你自己招惹的!

所以你看,同样的业力,有些人可以带业,有些人他没办法带。你的心一天到晚跟业力搞在一起,你就带不了了。

所以,为什么要把心带回家?就是说业力你惹不起它。同样的业力,你攀缘心重,业力对你的伤害、对你的主宰就更重。因为你不断地去激发它,所以你的人生就叫作业感缘起,你的人生就没有所谓的心性的缘起,别教圆教就跟你完全没关系了。如果你攀缘心很重,那你的人生只有业感缘起,你的人生一句话就说完,“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

你如果能够把攀缘的心收回来,这个主动、被动就逆转了。那生命不是业力说了算,是你的思想说了算,你可以引导业力。能够从业感缘起改到心灵的缘起,这个中间关键点在空性,你能够放弃对人生的主宰,这个是关键点!

所以从业感缘起到心性的缘起,它中间的分界点就是通教——空性,毕竟空。你体悟了空性,人生就是“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夕阳不是昨天的夕阳。你改变不了人生,但是你可以主导它,可以重新解读它,可以引导它,这个时候就化被动为主动了,所以这个观念的意义在这里。

我们先休息十分钟。

1 阅读: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