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隆坡第四天,我们下午要乘机去东马的亚庇,还有一上午时间,于是小班长又带我们去了一个大市集,那里有网友推荐的许多小美食,我们必须去品尝品尝。
我们打车过去,貌似还有点远。师傅是一个华人小帅哥,话不多,只尽职尽责把我们送到目的地,我们有问题问他才回答。
到市集下车,我看见街对面有个很特别的建筑,赶紧问一问那里是什么建筑,他说是印度人建的寺庙。
这个建筑跟伊斯兰清真寺教堂有很大的差别,外观看似很精美,既复杂又精细,通体象牙白,状如一座无尖顶的小金字塔。上面有很多立体浮雕人像,栩栩如生,而且都是形态各异的半裸男女,跟伊斯兰教不能暴露肌肤完全相反。这让我想起了印度教的一些流派,他们“主张纵欲,强调性爱并非仅仅为了男欢女娱,更是修行的一种方式,是为了达到更高的精神境界……”神庙的雕像跟他们的主张相关,互为印证。看来,印度女性易遭性侵是有由来的。不过滑稽的是,这座精美的神庙却藏在周围低矮、错杂的建筑中(很像棚屋),粗大的电线跟神庙融为一体,门前也杂乱不堪,貌似大门紧闭,不欢迎闲者参观。我心想,印度人真不讲究,也有些难于理解!
不管那么多,我们还是先去逛市集吧。
市集大门,颇有些中国元素:汉字招牌,还有少不了的中国红装饰,门边还有两株满是小红果子的植物,这一定是个多华人的市集。
一进去,发现这里热闹非凡,人群熙熙攘攘,不停走动,也有很多正在享用美食。一派浓烈的烟火气,是我的第一印象。
这个市集跟我们的大型综合市场差不多,不同的是,里面有很多区域相连的桌凳,很像中国的学生食堂,只是没学生食堂那么干净整洁。此时,食客众多,人气很旺。里面什么都有,各种各样的小吃店,各种各样的水果摊,各种各样的糕点,各种各样的小商品,各种各样的土特产,应有尽有。店面大多都很小,很多地方都要排队买。拥挤、热闹、炎热,没有空调。这样的环境,又不怕苦累的,一定是勤奋的华人。
果然,这里很多小店都有汉语标识(师傅说过,汉语招牌就是华人开的店),而且差不多都会汉语。很快我们就碰到一个从中国过去打工的大姐,说每月能挣6000左右,反正在家闲着没事,有熟人就过来打工挣点钱,跟国内一样说汉语就难不倒她。
由于我们刚吃了酒店品种丰富的早餐(我吃了3天不同样的,都没把所有种类品尝完),几乎不饿,但还是买了些尝尝。
我们排队买的黄酒鸡包,很像国内的小笼包,味道也差不多;炸年糕多次上报纸,其实就是油炸酒米糕的感觉;炸香蕉没什么特别,跟其他地方的烤香蕉类似,不过颜色深一点;还有被网友强烈推荐的阿荣哥牌奶茶凉粉,就是一种加冰的浓稠饮料;我喝了一杯马来西亚咖啡,这个很一般,因为马来西亚盛行咖啡,哪里都是那个味儿。至于各种糕点和水果,跟国内差不多,吃不下也没兴趣买了。
其实,马来西亚食物的口味,中国人是完全能适应的,比泰国好多了,比较讲究色香味,好吃又好看。不过鸡肉食品偏多,普遍没中国的好吃。他们喜欢饭菜一体,像中国的煲仔饭,但没中国的煲仔饭那么讲究。他们对饭菜的称谓让我觉得有些混乱,比如肉骨茶,不是茶,甚至跟茶没关系(正如广东的早茶),我感觉就是带汤的红烧排骨。马来西亚终年高温,最喜欢冷饮,盛行各种饮品,当然也有茶,但也跟中国不一样。
在马来西亚,我见得最多的就是马来西亚人在吃饭,好像他们不上班似的,到处人都比较多,估计也有不少游客。记得我们到吉隆坡第二天晚上,还去了一个师傅推荐的美食夜市(有点像大排档),人也是超级多,我们点的菜看着很有食欲,一吃就觉得不太喜欢。尤其那个烧烤串,还给你来碗咖喱蘸酱,但味道确实没有国内好吃;还有魔鬼鱼(有点像烤鱼),名字怪诱人,好大一份,看着也不错,鱼肉太多太老了,一丝一丝的很难嚼,吃几筷子就不想吃了。烤肉没吃完,魔鬼鱼剩了一半,其他剩得也多,真是有点浪费。后来才知道,每次少点一点,不够再吃其他的,反正很多没吃过的东西都值得品尝一下。
吃饱了,逛累了,时间也差不多了,然后我们回酒店等着去机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