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去过潼南大佛寺吗?

荀彧看看旅游 2025-04-05 16:06:43

重庆潼南有个大佛寺,你去过吗?没去的话,我强烈推荐。

寺庙、佛寺见过不少,都大同小异,没有多少独特之处,甚至连塑像脸谱都有些雷同,让人有种天下寺庙本一家的感觉。

本来,潼南的大佛寺,我也没抱太大的希望,就是顺道看看罢了。

但是,一走近大佛寺,一看见那黑木色的建筑,层层叠叠又逐级攀高的飞檐翘角,龙首角柱上有精美的镂空雕花,琉璃瓦檐满是青苔,哇,这么古老,这么精细、精美的建筑,还保存得这么完好,真是少见!

走得更近些,还看得见黑色本木的纹路,感觉就是长年累月烟熏火燎的颜色,让我一下记起小时候乡下老屋的房子,房梁、椽子全都是这个颜色,没有漆过,不过是因为年代久远,被很多代人居住过的痕迹。

进入大佛殿,两边仍然是黑木色的建筑,中间前方崖壁上,有尊极其高大的金佛坐像(大佛高27米,头长4.3米,耳长2.74米),满面满身灰层(我当时想,为何不擦拭呢?难道是为了和周围久远的历史氛围保持一致?),左手掌心向上平放,右手抚膝。头部瘦长,神态肃穆,面相不像东方人,也不像西方人,更不像绝大多数佛像那样慈眉善目,一查资料,方知是释迦牟尼像,怪不得看上去怎么不太像中国佛呢!

一见这样的大佛,我颇为敬畏,便赶紧双手合十,仰望跪拜,青花瓷姐姐急忙为我抢拍,我本来忌讳这样拍照,想删掉,但青花瓷姐姐说,你这么虔诚,又把你拍得这么小,表示一种永远的膜拜,怎么不可以呢?我想想也确实有道理,就留下了这张珍贵的图片。

随后,我们佛殿四处观赏,发现两只巨大的木鱼,虽是现代工艺、颜色,但它大得出奇,放在大金佛殿里也不觉得不太协调。旁边偏殿,柱上有古老飞龙,栩栩如生,好奇俯视人间,又似欲将腾空而去,颇有些仙气。

连着大佛殿,旁边还有观音殿、玉皇殿,都是黑木色,真是极其少见的古建筑,值得一看。

出大佛殿,一边回看一边向左(面对大佛殿)前行,发现这些建筑都是依崖壁而建,而且大佛殿的建筑,都是为大金佛(不是全金,只是贴金)遮风避雨而建的。

左边崖壁前,有一像石碑的“德政石坊”,修得相当精美,下方正中隐约有“慈良”二字,说是为了表彰邓时敏的功德而立。遗憾有些沙化,字迹、图案都有些模糊了。

旁边,有一溜向上的石阶梯(42级),据说是我国四大回音建筑之一的“石磴琴声”,说走在上面,踏步时会发出类似古琴的悦耳声响(石材特殊所致),遗憾因为下雨不安全关闭不能亲自体验。

正对“石蹬琴声”前方,有一座三层古亭,叫鉴亭。石底座(建在一块巨石上),石栏杆,亭角飞翘,孤立于一满是青苔的池中,“亭映碧水”景观只能想象了。正面有石阶可登临,亭底石座上,长满了各种植物,亭上有雕镂,也很精美,看起来也非常古老。

再往左走,是沿江的丹崖绝壁,在长达里许的崖壁上,留有历代骚人墨客书镌的题记、诗咏、碑碣、造像等83则,镏金楹联镌刻20则,水文题刻5则,龛窟104个,佛像700余躯(可能包括右边大佛殿等)。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个巨大的石刻“佛”字。这个刻在陡峭石壁上的“佛”字(高8.85米,宽6.78米,占据岩面60平方米),是我国第一大摩岩“佛”字。因其足踏江岸,头顶蓝天,所以也称“顶天佛字”,又叫“立地成佛”。

此外,崖壁上还有石刻造像“黄罗帐”“关刀石”。丹崖最左面,更有一处名叫“海潮音”的石壁,说岩顶有一酷似老鹰的巨大怪石,游人立于鹰岩之下,能听到一片海潮之声从岩壁深处传来,宛若立于海浪澎湃的大海岸边,非常神奇,遗憾我没有去试过,大家去了记得去体验验证一番。

还有一处崖壁,特别值得一提,那便是集中了7个年号的洪水标记线和题记(始刻于明,有大明正德40年、乾隆46年、同治12年、光绪15年、民国34年、1981年)。它们的刻度,可以对照下面涪江的水位,让人一目了然地感知历代洪水肆虐的程度,也便于比较探索古代洪水的演变规律,从而制定有效的防洪预案,泽福后人。

最后,我们又沿着很低的涪江观景人行道返回,再从空阔的广场上回望大佛寺,再一次感受它的古老与独特,真有点意犹未尽呢。

而且,资料显示,潼南因地处潼川府之南而得名,也曾地属绵阳,俺就是潼川府人,还有些若即若离的缘分呢,能有机会观瞻一番,实属有幸!

有兴趣的,一定要去看看,以前还要30元门票呢,现在免票了。

资料补充:

重庆市大佛寺文化底蕴深厚,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秀。

大佛寺延续时间长达1400多。寺内不仅有世界第七,国内第一大装金摩崖大佛,最早使用全琉璃顶的古建筑“七檐佛閣”,还有全国最大的摩崖石刻书法顶天“佛”字。

大佛寺以金佛为中心,在东西长达里许的崖壁上,留有历代骚人墨客书镌的题记、诗咏、碑碣、造像等83则;镏金楹联镌刻20则;水文题刻5则;龛窟104个,佛像700余躯。另有“石磴琴声”、“顶天大佛”、“鉴亭”、“翠屏秋月”等十八胜景。

大佛寺创于唐朝,还保存有始于隋、盛于唐宋、继于明清、迄至民国的佛、道二教摩崖造像,今尚完好。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