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爱徐志摩爱了一辈子,纯粹而得体,张幼仪也承认他们是真爱

森阳聊历史 2024-07-10 14:57:15

人这一生,谈一场传世的爱恋,纵然是好的。只是往往能流传的,多是爱情的悲剧。梁山伯与祝英台也好,罗密欧与朱丽叶也罢,都是那么的凄凄惨惨,怨怨哀哀。

可是民国这一对,徐志摩与林徽因,多少有些不同。

他们的爱恋,从民国传至今日,又将会从今日流传未来。他们的苦情戏码,都因为别人的痛苦,显得微不足道。尤其是徐志摩,更是背上了“渣男”的诅咒:

你一切的好,人性也好,诗歌也罢,都会被“背叛”的黑暗笼罩。

徐志摩与林徽因的爱恋,是很多人不愿意谈及的,总觉得这侮辱了林徽因,怎么能把一个为国效力的先生和一个出轨的男人放到一起,这太不合时宜了。

可是事实就是这样,徐志摩与林徽因的爱恋,就在那里,热烈而持久,虽各有家室,却都在心里拥有对方。

01

人的一生,到底是怎样的轨迹,没人事先预知,出现转轨就有人说是奇迹,也有人说是命中注定。

徐志摩与林徽因的相遇,也是如此。

先说徐志摩吧。和“乡下土包子”张幼仪结婚三年,徐家终于有后,徐积锴出生了,徐志摩总算完成了传宗接代的任务,迫不及待地去了美国。

这一年是1918年。

在美国待了两年,徐志摩觉得并没有学到自己想要的,转脸就去了伦敦,去见狄更斯等知名诗人。

这一年是1920年,距离结婚已经过去了5年。这几年里,徐志摩没有任何的绯闻,又或者说,这个富家子弟并不知道何为爱情。

他爱情大门的锁,缺少一把钥匙。而这钥匙就要出现了。

也就在这一年,16岁的林徽因随父亲林长民游历欧洲,来到伦敦。林徽因确实长了见识,对于欧洲的建筑有了极大的兴趣。

与此同时,林徽因也是孤独的,她独自一人坐在偌大的房间里看雨,“那是英国不断的雨”。到了晚上,她一个人边吃饭,边咬着手指头哭。

那是一个16岁的少女,看过太多的书,知道太多的爱情故事,满心的浪漫,在异国他乡只剩下一个人的自言自语。

林徽因在给沈从文的信里,写过这么一段,

“理想的我老希望着生活有点浪漫的发生,或是有个人叩下门走进来坐在我对面同我谈话,或是同我同坐在楼上炉边给我讲故事,最要紧的还是有个人要来爱我。

我做着所有女孩做的梦。而实际上却只是天天落雨又落雨,我从不认识一个男朋友,从没有一个浪漫的人走来同我玩——实际生活所认识的人从没有一个像我所想像的浪漫人物。”

这就是那时的他们,林徽因等待一个浪漫的人,徐志摩的爱情需要一把钥匙。

终于在一个极其平凡的日子里,徐志摩见到了林徽因,只不过没有传说中的一见钟情,而是人与人之间,那种相遇相知的故事。

林徽因聪慧、善良、灵巧、见多识广、英语极好……她是徐志摩认识的中国女子中,传统而又现代的完美结合体。

徐志摩浪漫、幽默、博闻、纯真、口才好……他是林徽因认识的中国男子中,理想的浪漫式男友形象。

徐志摩,爱情的锁开了;

林徽因,浪漫的人来了。

这一场一生的爱恋就这样开始了,开始得波澜不惊,只有这爱恋中的人,心潮澎湃,心生欢喜。

02

这样的欢喜莫大于谈婚论嫁。

徐志摩和林徽因确实有过谈婚论嫁,只是林徽因说,“必先与夫人张幼仪离婚后始”。

林徽因说这句话的时候,她并未见过张幼仪,一个十六七岁的女孩,并不知道这句话的份量,更不清楚意味着什么。

如果她有巫师的水晶球,她就可以看见不久的将来,身边这些人的悲欢离合,她就知道,有些话说不得。

当徐志摩深陷热恋的时候,他的老婆,明媒正娶的夫人张幼仪也来到了英国。

她竭力做一个好妻子,承担所有的家务,甚至学会去菜市场买菜。可是,这些都不是徐志摩想要的,他想要的,只是一个能够和他谈情说爱,谈诗论事的贴心人。

张幼仪是敏锐的,她发现徐志摩每天早晨很早就出门,头发弄得油光蹭亮,她敏锐地察觉到徐志摩有了女朋友,可是她又能说什么呢?

她牢牢记着徐志摩说过的一句话,“我要做近代中国离婚第一人”。

徐志摩一开始就打算离婚的,在张幼仪看来,离婚是需要满足“七出”条件的,“不顺父母,出;无子,出;淫僻,出;嫉妒,出;恶疾,出;多口舌,出;窃盗,出。”

张幼仪想的是只要一条不占,徐志摩就没法休她。她不能嫉妒徐志摩的那个女朋友,她只是想知道那个女人是怎样的?

只可惜,张幼仪并没见到,直到她要去德国,她才见到了林徽因。

当林徽因和其父亲林长民以及陈西滢前来为她送行时,张幼仪知道,自己真的输了。当列车启动,张幼仪探出头来,眼里满是哀怨,嫉妒和绝望。

就是在这一眼里,林徽因看到了张幼仪心里的那一滴泪水,她也在这滴泪里,看见了自己的心意。

03

张幼仪去了德国,生下了娃,面临的不是声声祝贺,而是现实的艰难,还有徐志摩的一纸离婚协议。

徐志摩到底还是要做那个离婚第一人。

张幼仪终究清醒,离婚和“七出”无关,只和鬼迷心窍有关。

徐志摩和同来见证的金岳霖等几位朋友欢呼庆祝。这庆祝里,只有徐志摩最清楚,他已经实现了林徽因说的,“必先与夫人张幼仪离婚后始可”。

可是当徐志摩再次出现在英国,只看到林徽因一封信,她早早就回了国。

徐志摩打开信,信上林徽因泪眼婆娑:

“你们走后我哭了一个通宵,多半是为了她。志摩,我理解您对真正爱情幸福的追求,这原也无可厚非;我但恳求您理解我对幼仪悲苦的理解。

她待您委实是好的,您说过这不是真正的爱情,但获得了这种真切的情分,志摩,您已经大大有福了。尽管幼仪不记恨于我,但是我不愿意被理解为拆散你们的主要根源。”

徐志摩呆呆了片刻,放下信,爱却放不下。几个月之后,他也回国了。

也就是这几个月的时间,林徽因变了,或许她就是为了让徐志摩死心,她选择了梁思成。从梁思成后来再娶林洙可以看出来,梁思成的婚姻生活,并没有活出他想要的样子。或许说,林徽因太有主见,梁思成一直活在弱势里。

世人都说,林徽因不选择徐志摩,是因为她看出徐只爱自己,爱的不是真实的林徽因。其实真不是,林徽因不愿背道德的枷锁,不愿做别人的后妈,更不愿自己的孩子是庶出。

毕竟她有过的童年阴影,她不愿在下一代身上重新来一遍。

04

事已至此,木已成舟,徐志摩试图挽回,也是枉然。此时的他们,正应了王菲的《匆匆那年》:

“如果过去还值得眷恋,别太快冰释前嫌,谁甘心就这样,彼此无挂也无牵,我们要互相亏欠,要不然凭何怀缅。”

就这样,相爱的两个人,看似都放下了,却放进了心里一个重要的角落。此外,徐志摩还把他与林徽因来往的信件,交给了好友凌叔华保管。

这后来,徐志摩和陆小曼的故事,正如人们看见的、听到的那样,徐志摩为爱付出了代价。堂堂的进步青年、教授、诗人,被生活压迫着,四处奔波。

徐志摩很幸运,张幼仪、林徽因都没有怪过徐志摩。尤其是张幼仪,和徐志摩离婚后,两个人的关系倒是越走越近,张幼仪也越活越精彩。徐志摩落魄时,有时候会找张幼仪帮忙,张幼仪也会借钱给徐志摩,以解燃眉之急。

至于林徽因,她的身体不好,徐志摩方便就会去看她。当然,这样的探望,是要上报陆小曼知晓的。

就这样,徐志摩在旧情的温暖下,走完了最后几年的奔波。在飞机触山,焰火漫天的时候,他脑海里闪过陆小曼,闪过张幼仪,忆过林徽因。

我想,徐志摩并不悲痛,他热爱天文,喜欢星空,文章里多次谈及飞天。彼时彼刻,一切都如他的文字,绚烂而又魔幻。

徐志摩走了,林徽因除了写文怀念年少时的恋人,还取了一块逝世飞机的残片,挂在卧室的墙上,以此缅怀。

05

徐林的故事,应该随着徐志摩的离世,划上句号。可是,他们的爱,早就是柏拉图的爱恋,肉体的灭亡,并不能埋葬精神的爱恋。

林徽因写信给凌叔华,要取回她和徐志摩的信件,凌叔华并未同意,还是胡适帮忙,才从八宝箱中拿走那些“情书”。

我始终认为,林徽因取走的信件里,一定有两个人的“甜言蜜语”,我也始终认为,林徽因取走信件,是极其正确的决定。

她和徐志摩的爱恋信件,一旦公开,就会被世人说三道四,而这份纯粹的情感,不应该被世俗所污染。

林徽因看着青春的回忆,落下眼泪,纵使泪水成河,也浇不灭焚信的焰火。

焰火流转,时光流逝,林徽因躺在病床上,她总感觉自己时日不多。恰逢听言,张幼仪也在北京。于是,让人帮忙代言,她要见见张幼仪。

可是,她真的想要见到的,却是另一个人,徐志摩的儿子——阿欢,那个颀长的身躯,白白的面孔,长长的脸,穿着长袍的男子。

当林徽因看着张幼仪,看着阿欢,她什么都没有说,只是轻轻地摇头。

张幼仪在《小脚与西服》里说,

“她虚弱得不能说话,只看着我们,头摆来摆去,好像打量我,我不晓得她想看什么。大概是我不好看,也绷着脸……我想,她此刻要见我一面,是因为她爱徐志摩,也想看一眼他的孩子。”

张幼仪是聪明的,林徽因确实是想看看阿欢,这个世界上,仅有的、最像徐志摩的男子。她摇头,只是在告诉自己,“眼前人不是摩,不是,他去了,永远地去了。”

06

徐志摩已经去了,他刚死的时候,那些爱他的和他爱的,他熟悉的和熟悉他的,他伤害的和伤害他的,所有的所有人,除了震惊,悲痛,怀念,没人咒骂他。

在他们眼里,徐志摩是纯粹的,天真的,开朗的,忧郁的,积极的,进取的,他是自由,是爱,是美。

可谁又能想到,百年未到,徐志摩竟成了很多人眼里的品行不端的男人。

呜呼,哀哉。倘若林徽因活着,想来他也不愿徐志摩遭到这般侮辱对待。毕竟,她不想成为拆散徐志摩的根源,更不愿因了自己,让徐志摩被世人所不齿。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