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解放战争中唯一战死的上将兵团司令,至今也不知道是谁击毙的

墨珑甲吖 2025-01-06 13:42:29

解放战争期间,国民党有一位军事才能十分突出的将领,名叫胡若愚。

他从云南滇军部队中起步,在抗日战争中表现得也十分突出,但却因为选错了阵营,在同我军的较量中败下阵来,终年只有55岁,而且到最后是被谁击毙的都不知道,实在可惜。

胡若愚其人

胡若愚是云南罗平县城人,家世比较显赫,清朝光绪二十年出生在一个地主家庭,父亲是秀才,还曾被任命为直隶州同知,只是没有到任。

他在7岁那年就读了私塾,后来又接连转到罗平州两等小学堂和云南陆军小学堂念书,有很好的家学教养和知识储备,也比较早就接触到了一些进步书籍,如《警示钟》等,所以后来才会毅然决然加入到云南的反袁斗争中,坚决反对袁世凯称帝,拥护共和。

他从军之初,是进入到了滇军创始人唐继尧的旗下,因为能力突出,升职很快,一开始是做第一中队队长,很快就成了警卫二团一营的营长。

1916年,他因为在对抗龙济光勾结土匪扰乱滇南的作战中表现突出,又被提拔为了警卫二团的代理团长和步兵第十一团的团长。

在接下来的几年中,随着唐继尧几度失势、得势,他因为一直拥护在其左右,忠心耿耿,不离不弃,军中地位倒没有受什么大的不好影响,反倒继续加官进爵,做到了滇中镇守使兼戒严司令。

胡若愚或许觉得为唐继尧鞍前马后,他总不会亏待自己,便一心为他卖命,没想到还是看走了眼,没有洞悉这位军阀的底细,被穿了小鞋。

唐继尧在收复权力后期,有意在云南培植自家堂弟唐继虞这一边的嫡系势力,便以裁汰的名义对胡若愚等几名长期辅佐自己的手下部将多方削弱,还制造出了胡若愚和张冲、龙云等人的矛盾,让他们搞起了内斗。

这三人在战场上都为唐继尧付出了很多,也对自己遭遇的不公正对待看在眼里,心中对唐继尧的不满与日俱增,就等着有朝一日爆发出来。

唐继尧扶持自己的这个表弟本来就是很不明智的一个做法。

唐继虞军事才能有限,做人也很有问题,与很多将领不和。唐继尧拿他压制其他人,根本是在火上浇油。

1925年的冬天,唐继尧的秘书白之瀚还因此在昆明街头挨了士兵的一顿打。

这起事件幕后的主使就是胡若愚和龙云的副官长彭运周和龙龄九。

他们都对唐继饶怀恨在心,不敢直接发作,便拿他身边的亲信出气。

打完人之后,他们还写了一首打油诗贴在了三牌坊,里面有一句是“南宁收来二五偶,不打白人打白狗”,说的就是白之瀚是唐继尧的走狗,他们叫来了几个兵,将他痛揍一顿。

这事情他们根本不怕唐继尧知道,就是要砸他的脸面,可见之后倒唐的“二·六”政变已经是箭在弦上了。

当时在那场政变中,胡若愚和龙云麾下各有四个兵团,只有联起手来才有扳倒唐继尧的希望。

于是,这对死敌一边戒备着彼此,一边开始了相互合作。

在唐继尧倒下之后,云南的一个新政权——云南省政府省务委员会成立了,胡若愚还当选了主席委员。

龙云在政变中出的力气并不比胡若愚要少,他面对这样的新形势,心里有所不满,伺机有所行动。

很快,他便仗着自己手中的兵力,开始了与其在云南3年的混战。

面对龙云的挑衅,胡若愚也不甘示弱,利用自己职务上的优势,在1927年6月13日的一个深夜选择了先发制人,打了龙云一个措手不及,害他瞎了一只左眼,还成了阶下囚。

那时,他把龙云抓住,在铁笼子里关了足足有一个多月的时间,让他全身上下都长满了虱子,连眉毛里也不能幸免。

当时,龙云的眼睛是在胡若愚的偷袭中被玻璃碎片给炸伤的,本来得到及时的救治,可能还能保住,但在牢里面,这一切都成了天方夜谭。

在严酷的环境中,他的眼睛红肿流血,伤势愈发严重,终于落下了终身的残疾。

彼时,远在南京的蒋介石看到了云南的这番乱局,并不打算出手制止,而是在旁挑唆,继续加剧双方的矛盾,想看胡、龙二人打个你死我活,他坐收渔翁之利,看谁能成为胜者,为自己所用。

胡若愚在这番情势面前表现得十分麻痹大意。他自以为云南已经成了他的天下,没想到给了敌人喘息的机会,转过头来就要将自己灭掉了。

当时,龙云的部将,也是他的表弟卢汉很快向他发起了反击。

在龙云被囚禁的当天,蒋介石就发布过命令,让龙云做国民革命军第三十八军的军长,胡若愚为三十九军军长,卢汉便利用了这个机会,让滇军的一位老将——胡瑛代替了龙云军长的身份,之后便带着3个师的兵力打到了昆明。

胡若愚被这番阵仗打了个措手不及,只能带着龙云弃城而逃。

到了昆明东郊的大板桥时,他又担心三十八军继续追击,自己无法应付自如,便妥协与龙云拟定了一个“板桥协议”,答应让他回昆明做省务委员会的主席,而他则外出参加北伐。

就这样,龙云开始了自己在云南长达18年的统治,而胡若愚则在其“秋后算账”中被一步步“围剿”,最后只能被迫逃到了上海,寄希望于蒋介石的保护。

司令之死

看完胡若愚早年的这些经历,不难看出他从头到尾都是一名武官的作为,在权术方面没有什么修为,所以才会让自己在乱局中陷入被动的局面。

在后来的抗日战争中,胡若愚发挥的也是自己的军事才能,主要扮演的都是战场上的参谋和军事长官的角色。

他做过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参谋部的中将参谋和第五战区的代理参谋长,还作为第三集团军总司令部参谋长,参加过台儿庄战役和鲁南战役。

在娘子关战役中,他还和第十八集团军的朱总司令打过配合,是国共合作的一个出色案例。

之后,他又在程潜的第一战区做过高参,担任了参谋部所属军训部部附、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校阅委员会第二组组长等职务,到四川和贵州检查、校阅过军队。

在抗日战争结束之前,他一直担任着兰州军官预备学校校长的职务,成了国民党内部一位首屈一指的军事教育专家。

胡若愚是在1949年被提拔为十一兵团司令员,结果在当年十一月就被解放军击毙在了广西东南部的岑溪、容县一带,而具体是谁向他开出了那致命的一枪还无从知晓。

一代大将,死于无名氏之手,落得如此惨败的收场,实在叫人惋惜。

回顾解放战争中,我军与国民党军的较量,不难发现当时十一兵团的败北和胡若愚的阵亡是理所应当的。

早在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之后,国民党就已经有些溃不成军了,蒋介石之后的所作所为不过都是在苟延残喘罢了。

胡若愚在这样的大环境中,还给老蒋卖命,很不聪明。

他担任十一兵团司令员还有一个背景,就是原来的司令员鲁元突然生病了,他属于是临危受命,替人收拾烂摊子。

他接下这个职务,往好了说是仗义,往坏了说就是引火烧身。

在此之前,他是已经在南京有过退役经历的,本可安享退休生活,谁想到又遭此一劫,以致万劫不复。

在国民革命军中,胡若愚的身份一直都很尴尬。他在投奔蒋介石后,蒋介石本来是让他去北京面谈的,但他心里有顾虑,怕背后有什么陷阱,自己一去就是自投罗网,所以最后找人说情,溜出国去了。

1931年,在反蒋的大潮中,他也表现得很积极,到了广州投奔李宗仁,恢复了三十九军的番号,在滇桂边界组建了军队,对蒋介石的国民政府形成震慑。

而在此时的云南,他与龙云的恩怨未消。

龙云对他心怀忌惮,威胁李宗仁说如果不把他调走,云南大烟的出口就不走广西了。

李宗仁几番权衡之下,便把胡若愚的军队改成了独立师,调到了广西梧州去了。

之后,胡若愚又拿了李宗仁的出国费,到了德国学习军事,还以国民党军事代表团随行员的身份去了法国和苏联考察,直到1936年才回国。

回国后,他还在香港出版了两本书,分别是《大军统帅》和《现代陆军的编制》。

胡若愚自觉在败走云南后,受到李宗仁的帮助很大,所以在退役后选择了重新出山,支持李宗仁竞选副总统。

当时,为了给李宗仁拉选票,将他推上高位,他还特地回了一趟老家,花了不少钱,收买当地的乡民为自己所用。

从这些事件中,不难对胡若愚的形象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

他虽然在抗日战争中作为军事指挥有过人的表现,但身上的权力野心是藏不住的。

从他在云南时候的经历,到退役后再做司令官,可以说既是国民党内部复杂的权力斗争将他推向了死亡的边缘,也是被权力迷晕的双眼让他一步步走向了失败的泥潭。

如今再看胡若愚的人生经历,可以发现他的悲剧结局原本是可以避免的。

在我国后来的57位开国将领中,就有不少和他一样曾在国民党军队中担任要职,后来弃暗投明的,如陶峙岳、陈明仁和董其武。

胡若愚如果也能在解放战争中做出正确的选择,以和平起义的方式加入到我军的阵营,也不会那么早就战死了。

同样是在1949年,华北就是因为董其武在绥远的起义得到了和平解放,实现了主席所说的“绥远方式”。

此后,董其武从一名国民党军队的上将成为了共和国上将,还晋升为了全国政协副主席,在新中国成立后发展得很好,与胡若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分析胡若愚这个人物时,还有文章指出过他身上“愚忠”的一面给他招来了杀人之祸,说他在人生末年对李宗仁的选择其实就是因为太顾及情面,因为念旧情而害了自己。

这一点在他早年间的经历中其实就能发现端倪。

1921年5月,唐继尧封他做先遣军司令,讨伐沈鸿英、胡军的时候,这位滇军的领导人就已经风光不再了,流落到了香港,但胡若愚还在他身边不离不弃,帮助他打江山,看似忠心不二,但并不是什么明智的选择。

虽然后来唐继尧给了他不少的好处,包括封官和金钱奖赏,但之后胡若愚却遭遇削权,还不得不面对滇军内部四分五裂,争权夺利的局面,搞得自己无暇应对,心力交瘁,狼狈收场,不得不败走上海。

从这个时开始,如果胡若愚就能认清现实,不跟着唐继尧在云南苟延残喘,选择更有利的阵营,后面他的故事也能改写了。

从当时全国的大背景中,也能看出胡若愚的选择有多么愚蠢。

袁世凯病死后,唐继尧的做法是借着护国战争的名头扩张自己在云南的势力范围,于是卷入到了军阀混战的乱局中。

与此同时,孙中山被选为了南京国民政府的大总统,开始北伐,唐继尧一直与其处于对立阵营,是在其手中将胡若愚诱骗回到了云南,继续为他卖命。

与胡若愚相处日久,唐继尧对于这名“忠仆”未来的气候,似乎也早有自己的判断。

他离世时比胡若愚还要年轻,是在被胡若愚、龙云等人虚弱力量之后,身心受损,碰上胃病大发作,倒在了1927年的5月23日。

当时,胡若愚和龙云等人到病床前看望他时,他心里有气,对其他人都不予理睬,只是对龙云说了一句话:“你好好地维持!”

他做了这么多年的军阀,或许别的本事存在争议,看人的能力还是准的。

当时,他就清楚知道在胡、龙两个人里面,最后能有气候的必定是龙云,事实证明他的预感是正确的。

参考资料

1、胡若愚传

2、悲凉草莽——十大军阀的最后结局.邢汉良.中共党史出版社

0 阅读: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