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伐吴是正确的:这一仗打出了蜀汉的浪漫和骨气,不打蜀汉就亡了

半壶老酒半支烟 2024-12-09 12:21:34

没有史料证明诸葛亮在战前反对刘备伐吴,他只是在战败后表示了遗憾:“章武二年,大军败绩,还住白帝。亮叹曰:‘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

我们不能说这是“事后诸葛亮”,事实上刘备伐吴,开局打得很不错:“(章武元年)秋七月,遂帅诸军伐吴。孙权遣书请和,先主盛怒不许,吴将陆议、李异、刘阿等屯巫、秭归;将军吴班、冯习自巫攻破异等,军次秭归,武陵五谿蛮夷遣使请兵。”

看了《三国志》卷三十七和卷三十二的记载,我们就能发现诸葛亮遗憾的是刘备伐吴就是缺一个好的参谋长,陆逊也不是不可战胜的——陆逊原名就叫陆异,后来不知为什么改了。

很多史学家喜欢以成败论英雄,刘备兵败夷陵猇亭,所以他伐吴就成了大错,却很少有人换一个角度想一想:如果刘备咽下关羽被杀、荆州被夺的窝囊气,蜀汉国祚还能延续四十三年吗?

在讲述刘备伐吴的必要性之前,咱们首先要澄清一个事实:刘备借荆州是不存在的,荆州原本属于刘备,后来被曹操收服,赤壁之战后刘备和孙权各凭本事攻城略地,当时的“无主之地”谁打下来就是谁的,荆州从来就不是孙权产业,何来“借荆州”一说?

事实上刘备只是从孙权手里拿别的地方换了半个南郡,即使还有其他史料没有记载的秘密交易,刘备和孙权的荆州糊涂账,也在建安二十年两清了:“二十年,孙权以先主已得益州,使使报欲得荆州。先主言:‘须得凉州,当以荆州相与。’权忿之,乃遣吕蒙袭夺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先主引兵五万下公安,令关羽入益阳。是岁,曹公定汉中,张鲁遁走巴西。先主闻之,与权连和,分荆州,江夏、长沙、桂阳东属,南郡、零陵、武陵西属,引军还江州。”

读者诸君请注意,刘备只是给孙权开了一张空头支票,而孙权对荆州是想“得”,刘备答应的是“给”,并没有“借”和“还”一说,孙权背弃盟约偷袭并占领了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后来谈判时,刘备拿江夏换回了零陵,双方重新确定了疆界,孙权已经占了大便宜。

后世很多人都奇怪吕蒙假扮成商人,连攻城器械都没有,怎么能端了关羽的大本营,那是忽略了一点:孙权在江北是有地盘的,那些地盘都可以作为吴军集结地,也可以为吕蒙提供兵源和装备。

闲话少叙言归正传,咱们还是来看刘备伐吴的必要性:首先一点,就是孙权已经拜倒在曹家父子脚下,孙刘联盟已经彻底破裂,刘备不主动出击,就可能受到曹孙的两路进攻。

孙权先是向曹操表示臣服并劝进,结果被曹操识破并笑骂,曹丕篡汉,孙权成了曹丕加封的“加九锡、大将军使持节督交州、领荆州牧事、吴王”,如果说曹操曹丕是大国贼,孙权就是小国贼,而刘备当时仅剩下益州和汉中,想跟曹魏叫板是以卵击石,只有孙权相对较弱,而且刚侵占荆州,民心不稳,早打比晚打要好。

另外一点,是刘备向孙权进攻,也是要考验一下曹丕与孙权的关系是否稳固——孙权并不算曹丕真正的盟友,而是能算臣子或曹魏之下的割据诸侯。

如果刘备伐吴,曹丕在汉中发动攻势,或者出兵帮着孙权打,那么刘备就只能采取守势,并可能跟孙权达成新的协议。

刘备之所以盛怒不许孙权讲和,就是看到曹丕没有帮孙权的意思,仅从这一点上来看,刘备伐吴就是很有必要的:这一战让孙权看出了曹丕靠不住,也让曹丕抓到了灭吴的良机。

事实上夷陵之战刚结束,曹丕就调动主力大军向东吴发动了进攻:“秋九月,魏乃命曹休、张辽、臧霸出洞口,曹仁出濡须,曹真、夏侯尚、张郃、徐晃围南郡。”

刘备在白帝城住着不走,曹丕又发起了攻势,孙权无奈只好再次向刘备求和,当时正被腹泻困扰的刘备口头上答应,其实可能是缓兵之计,准备在自己病好后卷土重来。

刘备伐吴,早打比晚打好,那么是不是不打比打好呢?这件事咱们要从两方面分析:其一,刘备虽然打败了,但也迫使孙权再次求和,双方重结盟约,孙权就是再不要脸,也不可能受曹丕指令出兵伐蜀,而且曹丕已经开始抄孙权的后路,这一战把曹孙两家原本就很最弱的联系彻底斩断了。

夷陵之战后,西川和汉中基本保持了数十年的安全:孙权不来打,曹丕也不来打,后来诸葛亮是主动出击才跟曹魏战火不断。

孙权和曹丕都不主动招惹刘家,是因为他们看到了刘家的血性:这帮人,是真敢玩儿命,惹急眼了,他就跟你鱼死网破!

三国鼎立,任何一方都不可能在不伤筋动骨消耗元气的情况下灭掉另一方,刘家拼命,曹家和孙家不死也得脱层皮。

刘备这种不要命的打法,肯定也给孙权造成了心理阴影,他在刘备入川之前,也打过刘璋的主意,周瑜就是病死在取川路上的。为什么东吴原先敢打益州而后来不敢打了?那是因为他们知道刘备不是刘璋,惹急了是不好收场的。

我们再从另一个方面来考量:如果关羽遇害、荆州丢失而刘备毫无反应,蜀汉内部如何看刘备?后世史书又该如何写刘备?

刘备该不该伐吴,三国时期的人看得最清楚,曹魏侍中、刘秀的直系后裔刘晔早有预言:“蜀虽狭弱,而备之谋欲以威武自强,势必用众以示其有余。且关羽与备,义为君臣,恩犹父子;羽死不能为兴军报敌,于终始之分不足。”

刘备伐吴,向曹魏和孙吴展示了他的勇气和实力,更给内部文臣武将吃了一颗定心丸:我们的主公,是肯为我们舍弃一切的,这样的主公,值得用生命追随!

不管是关羽张飞赵云,还是诸葛亮庞统法正,对刘备都是忠贞不渝,就连人品较差的法正,也肯为刘备挡住曹军的箭雨,这说明刘备的人格魅力,在三国枭雄中独一无二。

如果刘备“不讲义气(君臣之义)”地吞下关羽被杀荆州被夺的苦果,不但自己一辈子不能心安,手下也会心寒:原来我们都是棋子,死活在主公眼里都不重要!

刘备肯为关羽张飞拼命,当然也可以为其他文臣武将拼命,读者诸君可以试想一下:如果您穿越到三国,是愿意跟随刘备打天下,还是愿意在曹丕孙权脚下当一枚棋子?如果老板是曹操、同事是贾诩程昱,你还有活路吗?

进攻是最好的防守,建安二十四年到二十五年的刘备集团,原本是一片愁云惨雾,很多人都笼罩在失败的阴霾之中,于是诸葛亮等人劝刘备称帝,这等于“冲喜”,也让群臣名正言顺地加官进爵,接下来应该做的,就是打一场大仗来鼓舞军心士气了。

刘备即使跨有荆益,也打不过曹操,所以赵云说刘备应该先打曹丕,灭了曹丕孙权就会臣服,这显然是一厢情愿:蜀汉一方之力根本就不可能灭掉曹魏,刘备即使能灭曹丕,也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只剩半口气,孙权不但不会臣服,反而会趁你病要你命。

刘备坚持伐吴,赵云反对伐吴,从这一点上就可以看出刘备比赵云高明了不止一个档次。后世很多人都说刘备伐吴是一个错误,那么请读者诸君想一想:刘备不伐吴还能做什么?如果刘备不打出自己的血性和勇气,曹丕和孙权会那么老实地不趁机向西川进攻吗?如果曹丕和孙权达成瓜分西川和汉中的协议,刘备和诸葛亮能确保蜀汉不亡吗?

读史不能仅以成败论英雄,刘备伐吴失败而被诟病,那么在熟读三国史料的读者诸君看来,刘备伐吴究竟是对还是错?他要是打赢了夷陵之战,诸葛亮又会如何表态、后世史书又会如何评价?

2 阅读: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