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是职场内年终总结的时候。不论部门级别、单位大小都要例行进行年度工作总结。其中有一项规定动作,就是个人都要形成书面总结材料,在不同的场合进行宣读。
听到了一些人的总结,写得是相当的好,很有文笔。比如在总结成绩上用了多个“新”字,什么形成了新理念,谋划了新思路,找到了新载体,结出了新成果等等。在推动工作落实上又是多少个“首创”、多少个“突破”,多少个“创新”等。
为了验证这些表述,还列举了很多事实,用以证明。写得好,讲得也好。但听完之后,总觉得让人不舒服,甚至不爽快。为什么这么说呢?
一个是用了那么多“新”,没看出这单位有什么新气象、新变化、新风貌,相反问题不少,就在总结的当天,还有百姓到单位门口上访,据说还有在外面截访的人员。
另一个是说了这么多“首创”“突破”“创新”等,可老百姓关注的民生实事从年初讲到年底,没有一个解决好的,就像小区电动自行车停放的问题,百姓反映了多次都无动于衷,类似的问题还有不少都没得到解决。
再一个是看着满筐数字,但有些数字纯属凑数,比如一年开了多少会、写了多少笔记、办了多少呈批件等,就差吃了多少顿饭、睡了多少次觉没写了,很多都是经常性的业务性工作,这是本职,有必要大谈特谈吗,让人感觉没有工作支撑,不得不乱凑些数字。
或许是总结人不涉及这些工作,或许是百姓期待过高。可总觉得工作总结与百姓离得有点远,总结的目的是促进工作,旨在总结好的经验,固化为制度,形成规律性认识,把工作做得干好。
这么说,不是不需要文笔,而这个文笔并非是写得洋洋洒洒,文采飞扬,而是要实事求是,干了什么,达到什么效果,有什么问题,明年要干什么、怎么干等写清楚就是了,没必要过分地为文采而拔高。有些人、有些事,群众的眼睛都是雪亮的,干没干好,干的多少、怎么样,大家心中都有数。
正如有人开玩笑说,他的总结报告敢于同群众见面不,把群众召集在一起念念报告,说点实话,让群众给个评价,听听群众的意见,比在会议室里比文采好的多。是这情况,每年一到这时候,都是“秀才”最忙的时候,要比谁家的总结报告写得好,不怪有人说有的单位纯属“工作豆腐渣、材料一朵花”有啥意义,关键的是百姓都不信了,脱离群众了,这是要命的!
以上仅为个人观点,不妥之处请指正。希望能够帮助到你和更多的人。对此话题感兴趣的师友们可关注、可转发,可在下面留言、探讨、讨论与点评。谢谢!
注:图片来自网络,与文章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