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洞房花烛夜”是男人们普遍的愿望。但近年来,在华北平原的某些村落为什么有的单身汉愿接受“一日婚”?
在河北廊坊的一些村庄里,有种古老而荒诞的习俗,那就是“光棍死后不能入祖坟”(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不结婚生子,连入祖坟的资格都被取消了)。按当地数百年来的说法,光棍入祖坟,会使得家族里代代出光棍。
为此,有人选择在死后配“阴婚”,但这是一种恐怖的封建陋习,被众多人抵制。且阴婚对象很难找。
近年,当地很多40-70多岁的中老年光棍另辟蹊径,这个绝妙的主意就是——雇个外乡女人结一天婚,只办一场形式上的婚礼就算成家(如此一来,光棍便可名正言顺地入祖坟)。
雇人结婚这天只须举办一个简单的结婚仪式,请亲朋好友过来见证一下,完事后,女方拿钱走人。而不领证,不入洞房,对女方也没什么不良影响。
“雇人成亲”很快在当地盛行起来。同时,“职业新娘”粉墨登场,“媒婆”们(专门联系双方)的业务也繁忙起来,于是形成了一个较完整的“灰色产业链”。
两张照片中的新娘为同一个人
媒婆在结婚当天会安排好“职业新娘”。流程与真的婚礼程序相同:先去女方住处将其接来(但一切从简,“接亲”的轿车后面没有车队,车头上没有鲜花,车身上也没贴“喜”字,甚至新郎都没在车里)。
新娘也不用为自己准备礼服;没有鲜花和红盖头(她们只知道,完成任务,就能赚到三四千块钱)。接到新娘后,还得去接职业伴郎和伴娘。由媒婆主导的女方亲友团凑合而成后,一同赶往新郎家。
到新郎家后,先是拜堂成亲。通常可以看到一个五六十岁的男子和一位四十多岁的女子拜天地,周围贴满了喜庆的大红喜字。新娘显然化了浓妆、她会用打得很厚的粉底,戴的假发来掩盖原本的模样。
有的男方要求在大厅拜堂成亲后给父母敬茶,这些职业新娘都可以做到。在外人看来,她就是这家明媒正娶的新媳妇。
再然后就是最重要的环节——糊弄鬼。简单的“拜堂”仪式后,被村人视作夫妇的两人需要前往男方的祖坟前祭拜,由村里的长者告诉先人某某已经成家。这也是让职业新娘最别扭的一幕戏,她得和新郎到坟地下跪,对着不认识的人喊爹妈。在祭拜完成之后,这场“婚礼”的闹剧就可以散场了(女方亲友团也不用再回婚宴现场)。
据当地一位“媒婆”介绍,按规矩,婚礼前男方是不能见新娘的。媒婆也不会透露新娘的年龄、籍贯和婚姻状况,是担心她们的个人信息暴露太多惹来麻烦。反正男女双方只是为了举行一个表面的婚礼,又不是真的过日子。
而现实生活中,谁又真愿意和一个陌生男子闪电式结婚,好像耍猴一样成为宾客的笑话呢?用一位职业新娘的话说,整个婚礼过程都是在演戏(除了钱是真的)。“职业新娘”当然是无利不起早。一场婚礼秀下来,男方支付给媒婆5600元,其中新娘分得3600元,媒婆拿走1000元,伴郎伴娘各分500元。
村里的单身汉们之所以愿意雇人成亲,原因之一是可以收到不少礼金(毕竟和真结婚的形式一样),除去花销多少还能剩一些。
有的“新郎”觉得一辈子就这么一回(乐呵乐呵),也挺值。比如,他这场婚礼礼金收了一万多元,自己的存款几乎没动。比配阴婚划算多了(阴婚费用高达几万到十几万不等)。或许光棍苦了一辈子,最后就这么个盼头,在走之前留个念想,并没伤害任何人。似乎也无可厚非。
光棍花费不多,且事后没有啥麻烦,使得“雇人结婚”的产业茁壮起来。媒婆说,想结“一日婚”的人太多,都排不过来。可见“职业新娘”的市场需求是很大的。在河北廊坊,有记者采访了一名职业新娘,因“结婚”的次数太多,连她自己都记不清了。
这位女子公开身份是按摩店主,实际上做着职业新娘。她记忆中的一位新郎61岁。据说,他人品挺好,就是太老实,穷。木讷迟钝,又穷,使他“剩”下了。而死后进不了祖坟这事,开始困扰着他。
诸位,单身汉们对身后事又是否过于执着呢?(其实人死如灯灭,去世后什么都不知道了。)
雇人成亲的流程和正式婚礼没啥区别。婚礼只举行一天,这天一切流程照常。有接亲、有拜堂、还有婚宴,外人根本看不出他们是假结婚。
令人心酸的是,刚跟人拜天地的新娘,经常会被知情者爆出:这位新娘,不久前才和村里另一个单身汉“结过婚”。(据说,这种职业新娘每月的业务量在十几单左右,收入可观。)
处于保护隐私的需求,媒婆寻找的”新娘“多为在当地工作的外地保姆、按摩技师(有的甚至住在几十公里外的邻县)。媒婆坚决不找本地人,怕影响不好。婚礼之前,新郎通常是不曾见过新娘的,他们对女方的情况几乎一无所知,不过他们都认为,反正就办一天事,是个女的就行了。
媒婆坦言,不管是新郎还是新娘,其实他们都很可怜,我是在帮他们。有的职业新娘来自外地,由于年龄偏大,求职困难,近年来加上口罩长期反复的影响,生活负担重,而平时打工收入非常有限,倒是靠跟陌生人结“一日婚”这个“副业”,养活着自己和老家的家人。
在媒婆看来,这种做法没啥不妥。虽然婚礼是假的,可她们是在“做好事”,在帮助光棍死后能入葬祖坟,至少可以给他们带来一点心理安慰。
虽说男方通过雇人成亲能进祖坟,女方也能有一笔不小的收入,双方是各取所需,但我总感觉这种假结婚的怪相有些不妥。惟愿随着基础教育的普及,人们思想的转变,部分传统习俗的“糟粕”能被抵制和摒弃。
婚姻是严肃的。而“一日婚”这种怪相似乎将婚姻视为一种表演形式,而非承诺和责任的象征。这可能会对构建婚姻和家庭价值观产生不良影响。这种匆匆走秀的婚礼于男方而言,只是为应付习俗而做的表演,跟真正的情感基石脱节,已完全沦为一项金钱交易。
有人说只要有需求,就会有市场(只要存在就是合理的)。但是我总感觉雇人成亲违背道德人伦。看起来皆大欢喜,却让人心里很是别扭。
在华北农村,“光棍”被认为是最大的失败者。而光棍入不了祖坟,意味着他无法和父母地下团圆。网友评论说,现在都什么年代了,还有人相信这种封建迷信?诸位,鲁迅笔下的祥林嫂为什么要捐门槛呢?有时候,我们觉得根本没那回事,在别人看来却是天大的事。
这看似荒唐的现象反映出这样一些问题:几十年前重男轻女的生育观,导致现在男女比例严重失衡,有的省份近乎110:100,预计有三千多万的中青年男性将觅偶难。
另外,收入偏低也是农村存在大量“剩男”的重要原因之一。现在河北农村的彩礼已飙至20万元,令普通人家望洋兴叹。农村底层男性成家难,无非是女方嫌他穷。待“剩男”们过了40岁,没了年龄优势,就算条件很差的大龄残疾女人也未必看得上他们。
华北个别农村“雇人成亲”现象背后存在生育文化和经济发展等因素的影响。许多中老年男性终身婚配难,于是,他们通过结“一日婚”的方式,来实现自己百年后不至于成为孤魂野鬼的愿望。(入了祖坟,以后不管哪一房的子孙来上坟,都会给他也顺带烧香烧纸,虽是封建迷信,但对孤身老人来说,也是一种精神寄托。)
当地一些专职中介(“媒婆”)利用农村这一特殊需求四处寻觅“职业新娘”,从中牟利。然而,这种铜臭气十足的套路并不符合公序良俗,引发了众人的质疑和争议。
在个别村庄,“新郎官换了,新娘子却是同一个人”的怪相频频出现。奇葩的是,有的新娘会和同一个村的多个光棍结婚(就是和一个老头结婚后,没多久又和同村的另一个老头结婚)。有时在婚礼现场,之前的“丈夫”还来围观。
诸位,这令人震惊和无奈的现象,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不更新观念,则必将为封建枷锁所束缚。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一日婚”这一“新兴产业”必将走进历史的死胡同。
虽说结了很多次“一日婚”,“新娘”心里也日渐麻木,但她们无疑是生活在矛盾里的一个特殊群体。她们有时觉得做职业新娘是道德沦丧的表现。有时她们又为自己辩驳,认为自己是在行善积德(帮别人入祖坟),并无害人之心。
“新娘”们的心理压力是巨大的。她们要冒着来自社会和家庭潜伏的歧视风险,对自己所从事的“工种”可能带来的后果战战兢兢。
比如,有位职业新娘的丈夫一直以为老婆在北京做保姆。今年5月,她险些露馅。当时,她和一个光棍结婚的视频被人发到短视频平台,刚好被其丈夫刷到。丈夫把视频转给她说,“这个人很像你”。这女子吓出一身冷汗。
职业新娘好比在薄冰上舞蹈,一旦被社会舆论曝光,她们无疑会遭到道德的谴责和抵制。一旦被亲友发现,也会失去亲情的支持和信任。
“雇人成亲”现象从侧面反映了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农民收入低下的问题,因为贫穷等原因,一些农村男性长期被排斥在琴瑟和鸣的小家庭生活之外。
农村剩男们农闲时会到镇上建筑工地打工,有的人省吃俭用,也能攒十几万存款,这是他们“留着防老”的棺材本。提到脱单,他们就算找个寡妇搭伙也不简单,对方得要彩礼,还得备上金镯子;就是上越南那边找个对象,也得花三五万,剩男们嫌贵,就宁愿这么一直单着。
这种“一日婚”,对于处在农村底层的大龄剩男来说,也许更多的是一种无奈的选择。说到底只能骗骗自己。毕竟对他们来说,真正的婚姻,早已成为一种奢望。
奇葩的“一日婚”现象听起来很美好,但这灰色的新兴生意链背后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悲哀和无奈,它是个人的选择,却也反映出诸多深层次的底层社会问题(如性别平等、婚姻观念和农村发展等)。
对此,我们不能一味指责或滥施同情,应尊重每个人的生活方式,关注每个人的权利和尊严,社会才会变得更加公平和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