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近比较热门的电视剧《雍正王朝》中,有一段剧情是老十三和老十四为了废太子的事情在养心殿外面互怼,这俩平时就看不惯对方,直接“好啊,咱们各带十万兵马,看谁得胜回朝,谁全军覆没!”
当然了,最后老十四成了大将军王,老十三则成了常务副皇帝,两个人各带十万兵马比划的剧情也就没有出现。
其实想到这个段子,是因为“林彪和粟裕谁更厉害”的问题,可谓是军迷中经久不衰的话题,毕竟二人的军事才华都堪称当时第一流,都在解放战争中大放异彩,都当得起“战神”二字,只不过因为同属革命阵营,也就没有交手的机会。
从职务层面,林彪、粟裕都是一个方面军的统帅,军政全才,林彪担任过东北野战军的司令员兼政委,粟裕担任过华东野战军的代司令员兼代政委。
如果要论解放战争时期我军高级将领中指挥兵力最多的,首先要属他们二位。林彪最多时指挥过上百万大军,粟裕最多时也指挥过近60万大军,真要让他指挥百万人应该也算不上大问题。
两个战神
但鉴于指挥百万大军已经超出了常人能够认知的范畴,我们假设两位统帅各带十万兵马,在战役层面进行对决。
当然,战争是一门非常复杂的学科,其不仅涉及到将帅本身的能力,还涉及到高级指挥人员、参谋人员、作战兵员的素养,地形,天气,双方运用的战略战术等。
在实际军事斗争中还有更重要的因素,即军队后方的基地/根据地建设,但因为这个方面已经超出了纯军事的范畴,我们也暂时略过。
先亮个人观点:如果是初次交手粟裕可能获胜,但如果双方打第二仗、第三仗的话林彪赢面更大。
在林彪指挥下全盛时期的东北野战军,已经到了作为同等级方面军统帅的杜聿明看了之后彻底丧失信心的程度。
百万大军南下入关
1948年11月辽沈战役失败后,杜聿明在北平和傅作义面谈,断言东北野战军兵力强悍“其战略深远、战术精湛,装备精良,战力卓越,远超关内。”如果入关,则一年内便可统一全国。
杜聿明并非泛泛之辈,他从1945年到1947年中旬和林彪在东北打了一年多,双方基本上有来有回,虽然林彪打掉了杜聿明几个师,但也被国军追着一路撤过了松花江,差点跑到苏联啃土豆。
就是这样一个大好局面,被陈诚、卫立煌折腾1年之后居然丧失殆尽,到辽沈战役前夕杜聿明再飞回沈阳的时候已经无力回天。
不能说陈诚、卫立煌是啥都不懂的猪队友,某种程度上来说只是因为他们遇到了林彪这样可怕的对手。
东北野战军的强,实际上是统帅、战将、部队的最强组合,不仅101、102、103这个组合强得可怕,而且东野下属的几个纵队司令,个个都是会打仗,能独当一面的高手。
最强组合
1948年初东野整编,1纵司令员李天佑、2纵司令员刘震、3纵司令员韩先楚、6纵司令员洪学智,7纵司令员邓华,8纵司令员老黄,不能说是开国上将里最能打的,但一定是开国上将里最能打的那一批。
同样地,4纵的吴克华,10纵的梁兴初,哪怕是13纵的钟伟,也是敢于临机决断,有胆略有担当的智勇双全之辈。
让钟伟扛一颗星,说良心话确实有点委屈了,因为就算后来成长起来,在西藏平叛和对印自卫反击战中威震西疆的丁盛,55年扛的也是一颗星,而彼时丁盛还只不过是个师长,比钟伟要低一级。
靠山屯之战,钟伟那次“把林彪都调动了”不仅没有受到什么指责,反而在全军传为佳话;一年之后的衡宝战役灵官殿之战,则是丁盛的135师主动挑大梁,一个师扛住了桂军四个师的进攻,硬是打断了白崇禧的脊梁骨。
这充分说明了一个问题:东北野战军高级指挥干部的成长性很强,解放战争时期的一批军长到了抗美援朝战争时期已经当了兵团首长,师长也成了军长。
这气场你说是个少将?
包括抗美援朝战争初期最苦、最凶险的仗,一半是东野的老底子打的,一半是华野的老底子打的,但一开始那几仗华野的表现如何,那就不好说了。
其实这个差异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就可以看出端倪,那时林彪给杨成武写了一个《怎样当好一名师长》的小册子,就列出了一名高级指挥员必备的九大素质。
以普通士兵的战斗力层面而论,林彪是中国军事史上少有的一个把小兵群作战当做一门学科研究的人。
所谓的“六大战术原则”:一点两面、三三制、三猛、三种情况三种打法、四快一慢、四组一队,这些都是东北时期林彪像个小学老师一样,一条一条琢磨出来的。
对于“三三制”的应用,翻开101的军事文选可以看到他是这么说的:
“兵力集中并不是要求我们在冲锋时密集队形,而是要求在一部分人冲锋时,必须有充分的火力掩护与配合冲锋的部队及二梯队,所以兵多不是一下都冲上去,而是必须用三三制的队形。”
三三制走位
上述说明是对所谓志愿军“人海战术”的说法一记响亮的耳光,在抗美援朝之后我国军迷津津乐道的“世界最强轻步兵”的称号,主要是授予四野出身的志愿军部队。
所谓“四快一慢”则是:向敌前进要快,抓住敌人准备工作要快,突破后扩张战果要快,追击动作要快,对预有防御准备之敌发起总攻的时机要慢。
从华野这个方面来看,粟裕则是整个野战军当之无愧的灵魂,在解放战争中,他的灵活用兵和出奇制胜的战术手段常常使敌人措手不及。
粟裕的打法和101那种稳中求胜的套路大相径庭,主要是“奇、快、狠”,出奇制胜,战役决心一旦下定,立即打得对方措手不及,输也输得莫名其妙。
纵观解放战争中期东野几次经典的战役,总体而言套路都是调动对手的优势兵力,尽可能分散对手以寻找战机,战机不成熟一般不打,战机成熟就非打不可。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具体参见孟良崮战役之前,面对“稳扎稳打、全面推进”的国民党军,华野愣是花了两个多月时间“耍龙灯”,挑对方最强的部队下手,一下子就打掉了国军的士气。
这种打法有鬼神莫测之机,就连林彪也不得不佩服,其实作为长期掌握解放军最强大战略集团的统帅,他的排兵布阵必须持重,不能冒有生力量严重受损的风险,所以也是不敢这么打的。
可以说三野长期以劣势兵力和优势敌人周旋,几年来打得凶险无比,动辄有丧师覆旅之危,但粟裕却能镇定自若,可谓胸有惊雷而面如平湖。
但这也导致一个显著的弊端:华野的几个纵队司令基本上就没有独立打过什么大仗,全在粟裕的筹划调动下才能打出精彩的战役,一旦离开粟裕似乎就不会打仗了。
最早的一个例子就是金门战役,当粟裕去北京参加政协会议,而将三野指挥权交给唐亮、袁仲贤,前线战事交给麾下“三巨头”之首叶飞后,这些宿将就犯了骄兵必败的错误。
粟裕麾下头号大将叶飞
10兵团乐观地盘算着“金厦并取”,对金门的侦察工作严重不到位,对潮汐、气象等登陆作战的关键因素认知严重缺乏,以为只要派一个师就能打下金门,结果遭到挫败损失惨重。
第二个例子则是一年之后的长津湖战役,虽然三野加入志愿军序列的第9兵团将士们作战极其英勇,但由于兵团高层战役部署失当、天气极寒与美军的装备优势等种种因素,导致最后未能达成战役目标。
9兵团在新兴里、柳潭里、下碣隅里“全面开花”,同时打响的打法大而无当,未能抓住美军陆战一师的主力,也没有占领下碣隅里的关键道路,导致美军得以发挥其机动性,以滚雪球的战术一路南下,成功逃到兴南港。
而101的问题也在于此:手下的将领个个都太能打了,人人都想当司令员,一旦真打起来,可能会有类似于靠山屯的情况发生。
如果101和502各率十万大军对阵,在不知彼此底细的情况下第一仗大概率是粟裕获胜,经过粟裕一番调动,加上林彪一方出现某个类似钟伟那样的憨憨,被吃掉一个师,乃至半个军的情况很可能发生。
这一仗真是打神了
毕竟四野的一个师,再强也到不了单挑当年74师的程度。但第二次交手就没有那么简单了。
101会积极策划(或者误打误撞)地创造502认为可以打歼灭战的战机,以坚固工事吸引三野来打。
从解放战争中的表现来看,三野似乎并不擅长攻坚,对阵胡琏的南麻、临朐两仗并未讨到便宜,碾庄一战也打得十分吃力。
如果三野久攻不下,四野主力又发挥长距离穿插的优势突然出现,一旦拖成主力决战,三野的部队恐怕占不到任何便宜。
毕竟兵员素质、火力强度、机动性,四野都是当时中国最强大的。
美军表示压力很大
当然,上述各种情况只不过是后人为了满足想象力,虚拟的乱弹罢了,而且真正的战争也不会这么简单,只是军队和军队之间的对抗。
在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向当年为新中国和人民解放事业立下不朽功勋的人民英雄们致敬!
林彪长征以来经历了成千上万次大小战役,真正了解历史的就不会比较他们,粟裕只是解放战争才显示出出色的军事才能,无论资历,战功,大兵团军事指挥能力都跟林总不在一个档次
林打的仗多是占绝大优势才敢打,所以你叫他拿10万跟人家10万打,他根本不敢打
战神粟裕[点赞][点赞][点赞][点赞]
粟裕[点赞]逆风局打惯了。
就林这种打仗谨小慎微的人,我不认为粟能占便宜,可以参考国军胡琏,也是个行军谨慎的人,粟和他交手多次,基本上抓不到对方的漏洞,他只是个师长而已,同级的林可不会给你什么出奇制胜的机会
粟裕和林帅不在一个档次!
101红军时期打的苦战恶战很多的。基层战斗力,101明显有优势。
以杜聿明为例,林总打跑了杜聿明,粟总活捉了杜聿明,粟总胜
先胜而后打的是林总。出奇制胜的是粟大将。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打法。当年解放战争打的是群众基础。
他们都是一代传奇之无双俊杰!难说谁高谁低,但是他们的丰功伟绩同样是日月闪耀光照千秋。
知彼知己 平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