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49年,大将军曹爽带着少帝曹芳前往魏明帝曹睿的高平陵祭拜;结果辅政大臣司马懿趁机发动兵变,控制了都城洛阳,而后通过洛水之誓骗他投降。

由于曹爽不听部下建议,执意投降,最终被司马懿所杀;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高平陵之变”;此次兵变不仅彻底改变了曹魏政权的走向,而且还改变了曹爽的个人命运。

当初谋士桓范曾劝谏曹爽,将幼帝曹芳带到许昌,然后号召天下勤王;可惜曹爽与其弟曹羲二人并未采纳。
范说爽使车驾幸许昌,招外兵。爽兄弟犹豫未决,范重谓羲曰:“当今白,卿门户求贫贱复可得乎?且匹夫持质一人,尚欲望活。今卿与天子相随,令于天下,谁敢不应者?”羲犹不能纳。——《三国志·曹爽传》
倘若他们听取桓范的建议,能否扭转乾坤,反败为胜呢?果真如此的话,司马懿可谓一点胜算都没有。

司马懿虽然在暗地里招募了三千死士,但这些人难以与曹魏的正规兵马相抗衡,因为这些士兵久经沙场,战斗力强悍。
只要曹爽以幼帝曹芳的名义,号令天下兵马勤王,然后围困洛阳;如果真的硬碰硬,算上京城的禁军以及招募的死士,司马懿未必打得过。

其次,即便司马懿精于谋略,能征善战,但这时的他已经71岁了,而曹爽与幼帝都还很年轻,他们完全可以避其锋芒,等待时机。
因为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两年后就在洛阳病逝了;一旦熬死他,叛军就群龙无首了,到那时再反击,也为时不晚。

最后就是曹家的势力大,有威望;尽管曹爽辅政期间伐蜀失败,权威尽失,但江山毕竟是老曹家打下来的,人心尚在。
司马懿根本就不占优势,他之所以能够控制曹魏政权,其实是有一定运气成分在里面。

有天子在手,有谋臣在侧,曹爽可谓占尽天时地利人和;如若他没有投降,而是选择奋力一击,历史或将改写;遗憾的是,曹爽的软弱无能最终给了司马懿可乘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