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汉十五帝中,只有四位天子拥有庙号,他们分别是太祖刘邦、太宗刘恒、世宗刘彻与中宗刘询;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四位帝王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对大汉王朝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功绩卓著是立庙号的一个重要依据,然而对大汉有功的帝王绝非只有四位;有一位帝王平定七国之乱,开创文景之治,功绩可谓不小,他就是汉景帝刘启。

按理来说,庙号都是下一任皇帝给定的;虽然西汉立庙号的制度很严格,但继任者要想给其父刘启一个庙号,也不是什么难事。
凭借他的功绩,群臣们也不好反驳;那么,后世之君为何吝惜一个庙号呢?这个问题必须问一问景帝之子,素有“千古一帝”之称的汉武帝刘彻。

作为西汉的开国之君,汉高帝刘邦庙号“太祖”,这点无需质疑;但汉文帝刘恒庙号“太宗”,则大有讲究。
刘邦驾崩后,长子汉惠帝刘盈继承了皇位,可好景不长,他在位短短7年就英年驾崩了,虽然其母吕后先后扶持了两位傀儡天子。
随着吕后的逝去,西汉陷入了后继无人的窘境之中,以陈平与周勃为首的功臣集团决定拥立刘邦的第四子代王刘恒即位。

文帝驾崩后,其子汉景帝刘启即位;古代立庙乐讲究正统性,刘启给其父刘恒“太宗”的庙号,就是为了告诉天下人,自己是刘邦的嫡系子孙,以此凸显帝位的合法性。
由于当时各个诸侯王的势力都很大,削藩迫在眉睫,汉景帝只有跳过汉惠帝刘盈这一脉,才能压制住刘姓藩王,避免内乱;而汉武帝刘彻继位后的情况与其父刘启大不一样。

公元前141年,汉景帝刘启驾崩,年仅16岁的汉武帝刘彻继位;景帝时期的七国叛乱已被平定,对汉廷构不成威胁,此时的朝政由刘启之母窦太后把持。
即位之初,汉武帝想推崇儒学,但很快便遭到了崇尚黄老之学的窦太后的反对,刘彻很难有所作为。

对于刘彻而言,为其父立庙号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皇位的正统性与合法性,而且还能笼络人心,以此削弱窦家的势力;可即便汉武帝有这个心,他也没有这个实力。
公元前135年,权倾朝野的窦太后去世,苦等了6年的汉武帝终于大权在握;这时的他已经不需要再像其父刘启一样,通过上庙号来宣示自己的合法地位,因此这件事就彻底放弃了。

汉武帝刘彻刚开始也没庙号,直到其曾孙汉宣帝刘询登基之后,才为他上了“世宗”的庙号;目的与汉景帝刘启一样,彰显自己的正统地位,以此来摆脱权臣霍光的掣肘,为自己争取最大的政治资本。

至于汉宣帝刘询的“中宗”庙号,则是由权臣王莽所立;他也是为了笼络人心,从而获得百官的支持,为权倾朝野奠定基础。

夹杂在父子之间,汉景帝似乎有些尴尬,因为刘恒与刘彻都有庙号,唯独刘启没有;汉武帝起初并非不想给其父立庙号,而是无能为力,等到他亲政之日,又实在是没有必要了。

由此看来,汉景帝刘启没能拥有庙号,并非功绩不够,而是运气不好;所谓西汉立庙号的制度严格,纯属无稽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