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星韩红的家世:母亲是成都军区副军级文职军官,父亲是相声大师

兰台说历史 2025-04-15 15:48:37

韩红与母亲雍西

大家好,我是兰台。

根据多家媒体报道,著名藏族歌唱家、原成都军区战旗歌舞团副军级文职军官雍西女士,于2025年4月13日在北京辞世,享年78岁。

雍西女士不仅是《北京的金山上》首唱者,也是著名歌手、公益人韩红的母亲。

今天,兰台就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歌手韩红的父亲与母亲。

韩红全家福

01、

很多自媒体文章说韩红的父亲只是一名普通的文工团员,这其实是不对的。

韩红的父亲韩德江虽然今天名气不大,但是他在北京相声界具有很高的影响力,甚至可以说韩红能到达今天的高度,除了遗传了母亲的好嗓子之外,她父亲留下的人脉也帮了她很多。

这是因为韩红的父亲韩德江是“相声大王”刘宝瑞的关门弟子。

韩德江不仅是刘宝瑞大师的关门弟子,而且他还特别热心助人,祖籍山东德州的韩德江,真有点“小及时雨”的意思。

不管是谁求到了韩德江面前,韩德江总会伸出援手,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对方。

2015年,北京民族文化宫大剧院举办了“纪念相声艺术大师刘宝瑞诞辰100周年专场相声晚会”,而在这场相声晚会上,主持人李金斗曾深情的回忆了韩红父亲韩德江对自己的帮助。

李金斗

李金斗表示,他当年学相声的时候,是韩德江带着他去北京曲剧团考的试,并且还为李金斗的事情忙前忙后。

这场晚会韩红也去了,她好主动爆料自己从小就管马东的父亲马季叫“干爹”;自己才一岁半的时候,李金斗就骑着自行车带着韩红到天安门广场上转悠。

某种意义上说,韩红可以算得上北京相声圈的“小公主”。

如果韩红的父亲韩德江没有英年早逝,那么韩德江在北京相声圈的地位,绝对不在马季之下。

这是因为韩德江的相声水平很高,他考上的可是著名的战旗歌舞团。

战旗歌舞团慰问演出

成立于1952年的战旗歌舞团可谓是人才辈出,刘晓庆、八一电影制片厂副厂长柳建伟、中国杂技家协会副主席李西宁都是战旗出身。

韩德江也是在战旗歌舞团与韩红的母亲、藏族歌唱家雍西相知相恋,并最终走到了一起的。

1977年,韩德江随歌舞团到唐山大地震救灾前线进行慰问演出,被蚊虫叮咬,染上了病毒性大脑炎,两个月后就撒手人寰。

此时的韩红才刚刚6岁。

雍西

02、

韩红的母亲叫雍西,1946年12月1日出生于西藏自治区昌都市。

雍西年轻的时候并没有接受过专门的歌唱训练,而是在昌都被服厂当工人。

1960年,中国著名的作曲家马倬到西藏采风;在采风期间,他听到了西藏歌手常留柱从一位藏族老艺人那里学到的一首祝酒歌,她觉得旋律很好听,于是对歌曲进行了改编,并且谱写了汉语歌词。

这就是著名的《北京的金山上》最初的原型。

马倬在西藏采风期间,认识了许多西藏本地的业余歌手,其中就有年轻的雍西。

雍西流利的汉语,宽阔的音色以及甜美的嗓音、清秀的长相都给马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正好1964年,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在北京举行,这次汇演的其中一个目的就是在少数民族中间选拔文艺人才,所以规定必须是业余歌手参加。

马倬就推荐了雍西。

马倬

之后,雍西就在毛主席和周总理面前演唱了《北京的金山上》这首歌。

而她的表演受到周恩来总理的称赞,此后也因演唱这首歌曲而被大众熟知。

不过,今天民众熟悉的《北京的金山上》是1972年藏族歌唱家才旦卓玛结合藏式嗓音和风格加以演绎的版本,并不是雍西的原版本。

不过雍西还是因为过硬的业务能力,从西藏军区歌舞团调到了成都军区战旗歌舞团,并且与同为歌舞团战友的韩德江相识相恋,并结为了夫妇。

1971年,韩红在昌都出生。

韩红与母亲

03、

那么,为什么韩红在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和母亲一块生活呢?

这还要从韩红父亲去世说起。

韩红父亲去世时,正好是雍西的事业上升期,在料理完丈夫的后事后,雍西被歌舞团委派到上海音乐学院进修。

当时去进修是没法带着孩子一块去的,雍西只能把韩红托付给邻居照料。

如果有过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大型机关厂矿家属小区生活经验的朋友一定知道,当时父母出差或者是学习,把孩子托付给邻居照料是经常的事情。

而邻居主要负责孩子的一日三餐,有没有吃饱穿暖,至于其他的,邻居就不怎么管了。

韩红与奶奶

在这种环境下,刚上小学的韩红就像是脱缰的野马,成了没人管的“野孩子”。

而个性很强的雍西每次回到成都,看到淘气的韩红,就直接用“简单而粗暴”的方式训斥女儿一顿。

这也增加了韩红的叛逆情绪,就连韩红后来走上歌唱家的道路都是和母亲较劲的结果:

我心里一直都在较劲。

因为当时韩红想要证明,自己比母亲更优秀更有才能。

韩红的这种叛逆在母亲再婚后就彻底爆发了。

1980年,雍西与成都医科大学的教师周宇翔组建了新的家庭;应该说周宇翔这个继父在对待韩红这个继女上,做的还是很到位的。

但是叛逆的韩红不愿意母亲再婚,她觉得这是对父亲的“背叛”,于是她总是想方设法的制造矛盾。

韩红

最后,雍西让韩红选,是留在成都从此踏踏实实和她安生过日子,还是回北京跟着奶奶一块生活。

倔强的韩红选择了独自一人到北京投奔奶奶。

韩红的奶奶生活并不富裕,但是她还是张开双臂接纳了小韩红。

为了照顾好韩红、贴补家用,韩红的奶奶在大栅栏附近摆摊卖起了冰棍儿。

每天下午,奶奶总会推着卖冰棍的小车来到校门口来接韩红

要知道当时社会上对“个体户”还是有强的偏见,而且韩红还是一个“插班生”,可想而知她在学校里必然会被排斥。

年轻时的韩红

韩红自己后来接受采访时就说过,她对这种生活是有怨气的:

从出生到记事,我心里一直都在较劲。第一是因为从小没有爸爸,怕被别人欺负。第二是因为别的孩子都比我幸福富裕,而我和奶奶总过得那么贫困和落魄。”

也就是在这种情绪下,韩红对母亲雍西的怨气不断增加,1982年,雍西到北京探望韩红,没想到韩红拒绝和她说一句话。

几天后,雍西哭着离开了北京,从此之后,韩红和母亲有20年没见面。

一直到2001年,韩红和母亲雍西才打破隔阂,母女两人这才重归于好。

2003年12月,韩红在北京举行首场个人演唱会。她将雍西请上台,母女一起演唱起《北京的金山上》。唱完后,雍西哭了,韩红也哭了。

歌声的共鸣,让母女俩体会到了难以割舍的血脉之情。

END

参考资料:

《韩红:从“野孩子”到大明星》,张雷,《环球人物》2012年第1期;

《韩红“说相声”致敬刘宝瑞 父亲韩德江是其关门弟子》,王润,京报网;

《雍西同志逝世》,北京日报客户端;

0 阅读: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