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军“无限期”驻扎黎巴嫩南部,中东火药桶再添新引信

赵浩轩谈国际 2025-03-18 14:35:50

硝烟未散的中东,再度因以色列的强硬行动被推向风口浪尖。以色列国防部近日宣布,其军队将“无限期”驻扎在黎巴嫩南部的5个关键据点,声称此举是为“保护北部领土安全”。然而,这一决定不仅撕毁了此前达成的停火协议,更以赤裸裸的军事存在践踏黎巴嫩主权,为动荡的中东局势埋下新的冲突火种。

以色列此次行动的核心争议,在于其对国际承诺的肆意背弃。根据此前黎以双方达成的停火协议,以军本应在协议生效后的两个月内逐步撤离黎巴嫩南部。然而,以色列以“黎巴嫩未全面履约”为由推迟撤军,最终直接推翻承诺。这种“先拖延后毁约”的操作,被国际观察人士称为“教科书式的战术欺诈”。以国防部长卡茨虽强调驻军“与未来边界谈判无关”,但其在争议领土上长期部署重兵的行为,实质上已将谈判筹码牢牢攥在手中。

军事分析指出,以色列控制的5个据点均位于黎巴嫩南部战略要地,不仅可监控真主党武装动向,更能形成对黎巴嫩纵深地带的压制。这种“军事据点化”策略,与以色列在戈兰高地、约旦河西岸的扩张模式如出一辙——通过实际控制制造既成事实,再以“安全需求”为名合理化占领。

以色列对土地的渴求,早已刻入其建国基因。这个面积不足北京市1.5倍的国家,自1948年建国以来,通过五次中东战争将实际控制领土扩张逾三倍。从强拆巴勒斯坦民居扩建定居点,到立法吞并戈兰高地,再到如今对黎巴嫩南部的“无限期”驻军,以色列的领土策略始终遵循“蚕食-固化-合法化”的路径。美国智库中东研究所报告显示,以色列目前在黎巴嫩边境30公里范围内已建立11个军事观察站,此次公开驻军的5个据点不过是冰山一角。

这种扩张冲动,与复杂的地缘安全焦虑紧密交织。黎巴嫩南部的真主党武装长期被以色列视为心腹大患,其频繁的火箭弹袭击促使以军采取“前沿防御”策略。然而,将境外军事存在包装成“自卫”,恰恰暴露出以色列安全观的悖论——越是追求绝对安全,越需要制造更多军事缓冲区;而缓冲区的扩张,又不断催生新的敌对势力。

面对以色列的公然驻军,黎巴嫩政府的沉默与真主党武装的蛰伏形成微妙对比。受国内政治分裂、经济崩溃等多重危机拖累,贝鲁特当局至今未对以军行动作出实质性反制。这种“战略性忍耐”,恰为真主党提供了强化话语权的空间。作为伊朗“抵抗轴心”的重要成员,真主党近年来持续升级武器装备,其导弹库存已从2006年黎以战争时的1.3万枚激增至15万枚,射程覆盖以色列全境。

军事观察家注意到,虽然真主党近期未对以军驻军作出激烈反应,但其在边境地带的兵力调动明显频繁。以色列情报部门截获的通讯显示,真主党正在将部分武装力量由叙利亚战场回调至黎南部,同时加速在民用建筑内构筑地下发射阵地。这种“非对称备战”策略,预示着下一轮冲突可能更具突发性与毁灭性。

国际社会对以色列的谴责声浪,始终难掩美国偏袒带来的底气。自拜登政府上台以来,美国已累计向以色列提供超过380亿美元的军事援助,其中精确制导炸弹、铁穹系统等装备,直接助长了以军的跨境打击能力。联合国安理会虽多次通过决议要求以色列停止定居点建设,但在美国一票否决权的庇护下,这些决议最终沦为“纸老虎”。

更值得警惕的是,美国在中东的战略收缩与以色列的激进政策形成危险共振。随着美军逐步减少在叙利亚、伊拉克的军事存在,以色列正试图通过强化区域军事部署填补“权力真空”。这种“代理人扩张”模式,不仅激化地区矛盾,更可能将美国拖入新的代理人战争。

历史经验表明,以色列每一次单边行动都在为更大的冲突积累能量。1982年以军入侵黎巴嫩引发的长达18年的占领,最终催生出真主党这个强劲对手;2000年仓促撤军留下的安全真空,又为2006年黎以战争埋下伏笔。如今,以军打着“无限期驻防”旗号再闯雷区,恐将打破黎南部脆弱的力量平衡。

眼下,加沙战火未熄,红海危机持续,叙利亚暗战不断,任何新的火星都可能引燃地区性战火。当以色列用推土机在别国领土上划出“安全线”时,它也在亲手拆除自己渴望的和平护栏。这片被鲜血浸透的土地上,新一轮的仇恨循环或许已在所难免。

0 阅读:27

赵浩轩谈国际

简介:保持锋利又不踩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