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街头监控视频近日在乌克兰社交媒体引发震动:一名推着婴儿车的父亲被几名男子强行架上军车,只留下空荡荡的婴儿车孤立街头。这一幕荒诞而残酷的画面,撕开了乌克兰战争动员机制的裂痕,也折射出这个国家在兵源枯竭下的无奈挣扎。
自俄乌冲突爆发以来,乌克兰政府禁止18至60岁男性离境,但实际征兵年龄长期限定在27岁以上,导致适龄群体与“后备兵源”之间存在巨大灰色地带。随着战事持续,乌军伤亡激增,兵役部门为填补前线缺口,开始采取“无差别抓丁”手段。商场、地铁站甚至街头遛娃的父亲,都可能成为征兵人员的目标。这种简单粗暴的征召方式虽被官方称为“爱国义务”,却在民间引发强烈抵触。有民众直言:“这不是保家卫国,而是将普通人推向绞肉机。”
当男性兵源濒临极限时,乌克兰将目光转向女性群体。2023年底,乌国防部首次采购5万套女性军服,标志着动员政策的历史性转折。根据新规,仅3岁以下幼童的母亲或孕妇可暂缓服役,目前已有超6万名女性加入军队,占比达武装部队总人数7%。然而,这一“平等”举措背后充满争议:女性多被分配至医疗、通讯等辅助岗位,却仍需直面战场风险。俄军事专家指出,乌军此举实为“用妇女填补男性士兵的窟窿”。
乌克兰议会近年多次讨论征兵改革,包括将年龄下限从27岁降至25岁、延长服役期限至3年、严惩逃避兵役者等,却因社会反弹屡屡搁浅。与此同时,俄军每周投入数千新兵、月均补充3万兵力的数据,令乌军望尘莫及。悬殊的人口基数差距下,乌克兰正陷入恶性循环:前线伤亡加剧动员压力,强制征兵又削弱民众支持度。有分析认为,若冲突持续,乌克兰适龄人口储备或将在未来两年耗尽。
尽管美国等西方国家持续军援,但乌克兰战场态势未见逆转。泽连斯基政府近期表态仍坚持“夺回领土”目标,甚至暗示可能扩大征兵范围。然而,基层民众的战争疲惫情绪日益蔓延。被强征士兵家属组成抗议团体,质问当局:“难道要战至最后一个乌克兰人?” 这场街头抓丁事件,如同一面棱镜,映照出乌克兰在战争泥潭中的多维困境:兵役制度失序、社会共识撕裂、人口危机逼近。当婴儿车旁的征兵成为常态,这个国家或许需要重新审视:持续消耗战究竟是为民族未来而战,还是将一代人拖入更深的黑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