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标榜“团结”的欧洲高层会议,最终沦为各方推诿的政治秀场。由法英主导的乌克兰问题峰会虽抛出组建战后“保障部队”的宏大构想,却在关键议题上陷入集体沉默。这场表面声势浩大的外交行动,暴露出欧洲在安全自主性与现实执行力之间的巨大鸿沟。
法英两国在此次峰会中力推两项核心议程:一是筹划在俄乌冲突结束后向乌克兰派驻多国部队,以“保障地区安全”;二是加速乌军重建,承诺追加20亿欧元军事援助。然而,这些提议在与会国中引发强烈分歧。捷克代表直言“讨论驻军为时尚早”,意大利政府明确拒绝出兵可能,希腊则批评该计划偏离停火优先原则。就连传统援乌阵营的丹麦与荷兰,也未对相关方案公开背书。
法总统马克龙“无需全体同意”的强硬表态,折射出欧洲内部难以调和的立场撕裂。东欧国家关注战场局势稳定,南欧阵营呼吁优先外交谈判,而法德之间也存在战略分歧——巴黎主张通过军事存在强化影响力,柏林则更倾向经济与外交手段破局。
作为乌克兰最大援助方与北约主导者,美国的缺席成为峰会显著缺口。分析指出,华盛顿的冷处理暗示其战略重心转移,同时暴露出欧洲防务对美国的高度依赖。英首相斯塔默坦言,任何驻军计划若无美方支持,将面临“不可控风险”。这种“领头羊缺位”的困境,使得法英试图填补权力真空的努力显得根基薄弱。
所谓“保障部队”构想存在多重硬伤:从国际法授权缺失到责任划分模糊,从指挥权争端到潜在冲突风险,均未得到实质性解答。俄方迅速指控该计划是“伪装的军事干预”,警告可能引发与北约的直接对抗。更现实的是,多数欧洲国家既不愿承担军事升级后果,又受制于国内财政与民意压力,导致承诺往往止步于口头。
此次峰会延续了欧洲在对乌事务上的矛盾循环,既要展现团结姿态,又回避具体责任分配;既要维持援助承诺,却无法解决资源枯竭难题。这种“高调开会、低调落实”的模式,已造成三重危机:乌克兰持续承受战略透支,欧洲民众对无底洞式投入愈发不满,而俄罗斯则获得分化西方的操作空间。
当法英着力争夺欧洲安全事务话语权时,德国等经济体量大国却对长期驻军成本保持谨慎。这种“抱负与能力失衡”的局面,使得欧洲的“战略自主”愿景始终难以落地。随着冲突长期化趋势加剧,留给欧洲弥合分歧、形成统一行动框架的时间窗口正在收窄。这场巴黎峰会揭示的不仅是具体议题的磋商失败,更是整个欧洲在安全治理体系重构过程中的集体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