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杜如晦、房玄龄都不劝谏唐太宗,只有魏征喜欢劝谏唐太宗?

阿文杂谈呀 2024-10-03 02:48:45

在唐朝的盛世之下,

为什么杜如晦、房玄龄这两位聪明绝顶的大臣不怎么劝谏唐太宗?

而魏征却乐此不疲地喜欢劝谏呢?

难道是杜如晦、房玄龄不够忠心?

还是魏征特别爱表现?

这背后究竟藏着啥门道呢?

主要还是在于工作范围在哪儿。

房杜是做顶层设计的,跟魏征的分工不一样。

房杜跟李世民商量事乃至提意见应该都在私底下关起门来,具体内容可能不会有第四个人知道。

长孙皇后去世前劝李世民起复房玄龄就说了,房玄龄伴驾时,跟皇帝商量的事从来都不会泄露出去。

太对了,现在说的性格决定命运。

二凤的虚怀纳谏成全了魏征,魏征的仗义执言也成就了太宗的贞观之治。

二者相辅相成。

又有一代贤后长孙皇后在后面降火。

进一步保全了魏征,也增加了贞观之治的保证性。

你说的好有道理啊,

该听的话都听进去了,

哪来的还需要纳谏呢?

房谋杜断,

就没李世民什么事他负责执行就好了。

在李世民的智囊团里,杜如晦、房玄龄是策划高手,擅长幕后布局,

他们的智慧更多体现在决策支持上,而非直接对抗。

他们深知,唐太宗英明果断,需要的是精准的建议,而非无谓的争执。

贞观之治,一个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的时代。

在这样的背景下,唐太宗更需要听到不同的声音,以保持清醒的头脑。

而魏征,正是那个时代的“清醒剂”。

最后小编要说:

杜如晦、房玄龄的沉默与魏征的劝谏,并非谁对谁错,

而是各自职责、性格和时代背景使然。

正如那句名言: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在唐太宗的领导下,他们共同为唐朝的繁荣做出了贡献。

而这段历史,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考的角度:

在不同的角色和岗位上,如何发挥自己的价值,共同推动社会的进步。

大家对此如何看待:为什么杜如晦、房玄龄都不劝谏唐太宗,只有魏征喜欢劝谏唐太宗?

欢迎留言讨论,感谢各位朋友的阅读,祝看到这里的您天天开心,身体棒棒,顺风顺水发大财,别忘了点赞关注哦~

我们评论区见!

5 阅读:1883
评论列表
  • 2024-10-06 15:07

    洗白。魏征和李世民唱的一出戏。玄武门之变影响太大,李世民名声很糟,后世看李世民功绩大,但当时之人可看不到。魏征出身有问题,想出位就要能被李世民看到,而李世民也需要洗声望,二者一拍即合。虚怀纳谏,本质和公关一样,古人早就明白名望作用,田氏代齐就是最早的教科书,所以后世统治者对于高名望的臣子都很忌讳。

  • 2024-10-06 12:53

    魏征在李建成那儿就是干的谋士的活,但是到了李世民这边,那位置有人了,只好干劝谏的活。

  • 2024-10-05 22:05

    杜如晦我不清楚,还没看到唐史那儿来,房玄龄真是太让人失望了!历史上他名气那么大,编的《晋书》那是个啥?毫无分辨一顿照抄,把晋人自己写的历史直接照搬,比如陆机的《晋三祖纪》,他给直接搬到《晋书》里,于是晋书一开始就充斥着对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不合理的夸张吹嘘!例如明明司马懿打了败仗的卤城之战,硬生生说是打胜了,还斩首万级?诸葛亮要有万级给你斩首,他不得回去再自贬三级啊?然后张郃在木门道被射杀,按照晋书的说法司马懿已经在南边打败了诸葛亮,诸葛亮咋又跑到更北方的木门道去射杀了张郃?纯粹是颠倒黑白!还有曹操打下汉中后,劝曹操继续攻蜀的明明是刘晔,结果晋书把刘晔的话按到司马懿头上去,有人会说司马懿可能真跟刘晔说了一样的话,如果真是这样三国志不会不记,如司马师与司马昭的很多事迹,尤其是能够彰显他们才能的事,三国志都记得非常明确,所以如果司马懿真有这个先见之明,陈寿不会故意忽略!唯一说得通的就是这纯粹是把刘晔的话移花接木了!然后就是高平陵之变时,司马懿和蔣济的对话,三国志记得清清楚楚是司马懿担忧桓范“智囊去矣”,然后蒋济说曹爽“驽马恋栈豆”,结果晋书把对话给反过来!编史能编成这样,也太不负责了

    weik 回复:
    你说的够专业[点赞]
  • weik 4
    2024-10-06 09:22

    魏征去世后,唐太宗的治国水平明显下降了

  • 2024-10-03 20:02

    没有魏征就没有贞观,你看看他们起年号的时候,长孙无忌的天佑都来了。[得瑟]

阿文杂谈呀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