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航MU5735坠机事故引发国内外广泛关注,航空安全再次成为民间热议话题。
实际上,民航飞机是所有出行方式中最安全的交通工具。就在上月底,中国民航刚刚创造了连续4227天安全飞行的世界纪录。距离上次空难——河南航空ERJ-190支线客机坠毁事件,已经过去了12年。这充分说明,与不可控因素更多的地面交通相比,民航客机的确称得上足够安全。
但是,空难一旦发生,大多是“一窝端”的惨烈结果。于是有网友脑洞大开地设想:为何不给民航飞机配备降落伞?
其实就给客机装降落伞这事儿,以前还真有人研究过。不过在最初的设想中,是给飞机机体本身装备伞降装置。
许多轻型飞机为了缩短落地滑行距离,提高安全系数,会在降落后弹出伞网。而要给民航飞机配备类似的安全设备,就没有那么简单了。
英国布鲁尔大学一名航空研究院曾做过测算:若想让一架搭载500名乘客的波音747飞机安全着陆,至少需要21个足球场大小的降落伞,这种做法显然可行性不大。而如果想减少伞盖数量,有一种方法是:当飞机失控需要迫降时,抛掉机身的重型组件,例如油箱、发动机,甚至是机翼。可这种极端做法很快被否决——高空抛落的设备很可能对地面人员、设施造成巨大损伤,道德风险太大。
苏联发明家格勒布·科特尔尼科夫还曾提出一种“分离式客舱”的设想:飞机失控时,客舱与机体分离,客舱装备的降落伞弹出,护送乘客安全落地。不过这种方案也终究因为技术普及难度较高无疾而终。
除了给飞机本身配备降落伞,为乘客配备单人降落伞也是一种选择。很多小型民用飞机上都配备了降落伞,放置在驾驶舱飞行员伸手就能拿到的地方。如果为民航客机配备降落伞,也可以效仿此做法,将伞包放在乘客座位下方。
且略过繁杂的高空跳伞准备流程和技术难点,普通乘客高空跳伞会面临哪些风险?
第一,道德风险。飞机突发紧急事故,机组人员应当极力争取挽救飞机和乘客,而非将“跳伞”作为首选项。
第二,伞降是一项专业技能。未经特殊训练的普通人,哪怕是身强力壮的成年男子,一旦盲目跳伞,伤亡概率极大。
第三,空难事故发生在起飞和降落阶段(鸟撞等因素),没有足够的跳伞时间和高度。
第四,高空巡航中发生事故,如果跳出舱外,高寒、高速气流、缺氧等环境因素的致死率更高。
第五,民航机型的动力-荷载配比是预先设计好的,如果临时加装大量降落伞设备,不利于飞机操控,增大事故风险。
第六,民航飞机事故率很小,加装跳伞设备的弊端远大于安全收益。
所以说就目前的技术水平来看,给民航配备降落伞,这事儿根本不靠谱。
[吃瓜][吃瓜][吃瓜]飞机失去动力,只要角度合适,飞机的机翼功能就是滑翔着陆,相当于降落伞同样的功能,既然有飞机靠机翼当降落伞滑翔成功着陆过,那同理降落伞是可行的!
客机根本不据备跳伞条件,因为结构不同,在有乖客也没有跳伞的技能空中8千米如打不开伞情况更严重
冻都把人冻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