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姆斯·贝德福德是美国一知名富豪,他也是世界上首位“冰冻人”。
按照他的遗愿,他要求在自己死后的50年后再进行解冻,借机成功实现死而复生。
然而在2017年1月,工作人员为他解冻的时候,却被眼前的一幕吓得紧急叫停!
究竟发生了什么?
詹姆斯·贝德福德是一位杰出的物理学和心理学领域的学者,他的研究成果为相关领域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同时,他在商业投资方面也眼光毒辣,凭借着对投资的判断他成为了百万富翁。
然而,命运却和他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1967年,72岁的贝德福德被诊断出患上了肺癌和肾癌晚期,医生告诉他,预计生命只剩下半年时间。
贝德福德绝望至极,他也像其他患癌者一样乞求一个“奇迹”。但在当年,医疗水平有限,患癌只能等死。
不过贝德福德偶然间听说了“人体冷冻保存”技术,通过超低温冷冻技术,可以将濒死或死亡的人体冷冻保存,等待未来医学技术成熟后再行复活。
作为一名科学家,贝德福德对这一大胆设想深信不疑。他坚信,科技的进步终有一天能够带来死而复生的奇迹。
于是,他开始四处寻找志同道合的人,最终联系上了人体冷冻研究的先驱者罗伯特·尼尔森。
两人志趣相投,经常就冷冻技术的改进进行讨论,并要求将自己患癌的身体冷冻保存,等到50年后再复活。
1967年1月12日,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因病去世。生前,他在遗嘱中明确要求子女支持其冷冻计划。他还计划50年后再解冻,由此实现“起死回生”。
就这样,贝德福德成为了世界上首例人体冷冻志愿者。他的遗体经过液氮冷冻保存,成为人体冷冻研究的一个里程碑。
尽管当时的医学界对此普遍持怀疑态度,但这项开创性的尝试无疑为后世树立了一座科学探索的丰碑。在贝德福德之后,全球多个人体冷冻机构相继成立。
他的案例,给后人提供了参考,许多因疾病走投无路的人都开始效仿贝德福德。同时这件事也争议不断,到底能不能复活,实现永生究竟靠不靠谱等一系列问题成为了人们热议的话题。
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1月12日,贝德福德的解冻时间终于到了。有关机构启动了复杂的解冻程序,试图让这位沉睡半个世纪的科学家重见天日。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这次解冻尝试却在关键时刻紧急叫停了。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当贝德福德解冻的消息公布后,全球科学界为之振奋。各路专家汇聚一堂,准备见证这一科学奇迹的时刻。
基金会启动了复杂的解冻程序,通过缓慢而精确地提高温度,竭力避免对贝德福德遗体的损伤。然而,当温度升至-20℃左右时,问题出现了。
细致的检查发现,贝德福德的面部出现了明显的变形,细胞膜破裂,脑组织受到了严重的损伤。这一发现令在场的所有人大失所望。
原来,在当年的冷冻过程中,人们使用了二甲基亚砜作为防冻保护剂。然而,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这种物质会对脑细胞产生不可逆转的破坏。
更令人沮丧的是,尽管五十年间冷冻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即便是现在,人们仍无法在解冻过程中恢复大脑神经网络和脑功能。
面对这一残酷的现实,研究团队不得不做出一个艰难的决定:停止解冻,让贝德福德继续在冰封中沉睡。
这让不少期望解冻结果的科学家倍感失望,他们原本以为能让贝德福德重见天日,但技术的局限再次给了他们当头一棒。
贝德福德的解冻失败向世人揭示了一个令人警醒的事实:尽管冷冻技术取得了长足进步,但要真正实现“永生”,仍然任重而道远。
现有的冷冻技术很难全面保护细胞内部的精密结构,尤其是人类复杂的脑神经网络。因此,急需开发新型的低温保护剂,既能最大限度减少细胞损伤,又不会产生不良的毒副作用。
同时,科学家们还需要进一步改进降温和复温技术,尽量降低温度骤变给生物组织带来的冲击。
目前,在减少冰晶形成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可喜的进展,但要真正突破,尚需更多理论和实践层面的创新。
尽管全球已经有数百人接受了人体冷冻,数千人签署了死后冷冻协议,但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例成功复活的案例。
人体冷冻技术不仅在科学层面充满难题,在伦理、法律等层面也存在诸多争议。
比如,假设冷冻者被成功复活,那么他们的身体机能是否能恢复正常?他们在法律上的地位如何界定?对于这些复杂的问题,恐怕还需要伦理学家、法学家和社会学家们进行深入的探讨。
此外,人体冷冻还涉及到生命定义模糊、死亡判断困难等一系列伦理难题。
比如,是否应该允许人们主动选择冷冻?濒死者的冷冻是否合乎伦理?这些问题在短时期内恐怕还难以达成共识。
伦理学家萨拉·琼斯曾指出:“人是否有权利对抗死亡,甚至超越死亡?这是一个亘古不变的哲学命题。人体冷冻的出现,再次让我们直面生命的终极奥秘。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同时,关于生命的伦理思考,我们不能落于人后。”
虽然贝德福德的复活之路遭遇挫折,但他不朽的科学精神必将照亮后人前行的道路。
让我们满怀敬意,向这位伟大的先行者致以崇高的敬意。哪怕隔着冰冷的寒冰,他对科学的炽热追求,依然在熠熠发光,穿越时空。
参考资料人民网
法制播报
济南日报
荔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