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计很多人都听说过70年代研发的歼-12,绰号“空中李向阳”。这款特定时代、特定思维下打造的轻型歼击机,在经过试飞后,并没有得到服役的机会。
而且,歼-12花费了11年的时间,也导致其问世就落后另外,大家应该也听说过早期的歼-9。这个曾经被寄予了很高希望的先进歼击机,最终因为国内技术储备不够,只得下马了,连真机都没有见到。
歼-9的部分成果在后来得到了应用那么,中间的歼-10、歼-11、歼-12哪去了?如果不是特殊原因,军机命名是不会跳号的。确实,这三个型号并没有被跳过去,而是确实存在过的项目。早期的歼-10根据现在有限的资料分析,早期的歼-10在60年代末期由601所开始研发。而其参考对象,就是从越南获得的F-111残骸。
所以,早期的歼-10也是一款可变后掠翼飞机。并且,还采用了很时髦的鸭翼设计。
这让早期的歼-10成为当时唯一采用三翼面的可变后掠翼飞机。
据说这是老歼-10的样子,是不是很酷?一看这个布局估计大家都能意识到了,以国内当时的技术,怎么可能搞定这么复杂的设计。所以,该机长期处于技术论证阶段,没有进入到实际技术设计就下马了。歼-10这个编号被重启,要等到1986年。
其实F-14的主翼前也有一对小翼,平时很少见。不过这对小翼是不可转动的,只能伸出或者收进去。早期的歼-11同样是在60年代末期开始的项目,不过定位相对比较“低端 ”。因为这歼-11是用来代替歼-6的,技术含量不像老歼-10那么高。早期的歼-11先后论证过3种方案:第一种,采用和歼-6相同的双发布局,配置2台增推的涡喷-6丙发动机(单台最大推力3.8吨)。但是,这个设计会让后机身直径较大、阻力偏大,导致最大平飞速度只能达到1.75马赫,不符合部队提出的2马赫指标。第二种,装一台涡喷-7丙发动机(单台最大推力6.1吨)。这样可以减少飞行阻力,但是最大起飞重量就只有7吨,跟歼-7相比差别不大。第三种,装一台斯贝发动机(最大推力达到9吨)。但是斯贝发动机的推重比只有5左右,并不适合作为歼击机的动力使用。而且,当时斯贝还在谈判。
纵然如此,斯贝也是国内当时能获得的最先进的发动机,也是唯一可用的涡扇发动机。
所以,老歼-11还是以斯贝作为选择,进行了详细设计(比老歼-10走的远)
老歼-11采用中单翼常规布局,带激波锥的二元进气道,很像法国的幻影F1。两者机翼翼型也几乎完全一致,外观上仅在垂尾设计上有较大区别。
老歼-11计划使用国产204型火控雷达(就是给歼-8用的那个),携带4枚霹雳-2/霹雳-5近距空空导弹,不要求有中距拦射能力。因为老歼-11的定位是和歼-9高低搭配,后者是那个“高端机”。不过,斯贝的谈判进度太慢了,再加上204雷达的进度也慢。所以老歼-11在进行了详细的技术设计后,于1970年下马了。歼-11编号被重启,要等到90年代末。
后世做的歼-11模型早期的歼-13歼-11下马后,接替它的是1971年开始论证的歼-13,而且也是以“歼-6后继机”的名义进行。歼-13一开始也考虑用斯贝作为动力,所以老歼-11可以看做是歼-13的早期方案。1973年11月,601所派出顾诵芬随考察团一起前往英国,考察斯贝发动机。考察的结论是,斯贝适合作为轰炸机、歼击轰炸机的动力,不适合给歼击机用。所以,歼-13的动力改为涡扇-6(当时代号910工程)。后来,因为涡扇-6不给力,歼-13进入80年代后又选择了涡喷-15作为动力。不过,歼-13在1984年的新歼竞标中输给了611所的方案(也就是后来的歼-10),随后就下马了。
上面这几个机型,除了老歼-10很高端,老歼-11和歼-13定位都是低端机,计划是用于替代歼-6的。
不过,这些飞机都没能修成正果。它们的名字,只是在航工发展史上若隐若现,只留下个影子。
那老歼-11和歼-13下马后,谁来替代歼-6呢?在80年代中期开始的歼-7CP,已经跟美国、巴基斯坦合作的佩刀II,是打算用来替代歼-6的。但是,佩刀II黄了后,国内的歼-7CP方案也因为没有合适的雷达,难产了。
然后就是1990年首飞的歼-7E,因为大幅度优化的机体结构、双三角翼设计、更大推力的涡喷-13F发动机(推力从歼-7II的6.1吨提高到6.6吨),该机的性能大幅度提高。
自1993开始,歼-7E以每年一个团的速度量产,至2001年停产,生产260多架。
1995年停产,只生产了32架的歼-7D,给了空29师的夜航团,提高了90年代的夜间空战能力(都快21世纪了,还在追求全天候作战能力)。
再加上90年代末期开始逐渐成熟的歼-8D/H/F,也以较低的成本替换掉了空军庞大的歼-6机队,弥补了三代机的不足。
2002年首飞,2004年服役的歼-7G,生产了80架左右,替换了最后3个团的歼-6后,于2006年停产。
自此,替换掉歼-6的任务才算完成了。
歼-7G的技术(主要是雷达)后来被用来升级歼-7E,升级型号称为歼-7L。图为歼-7G,整体式风挡是识别特征。从90年代中期到21世纪头十年,这340架的歼-7E/G和200来架的歼-8D/H/F系列,在中国空军装备序列里一直担纲主力,直到三代机的产量上来。而90年代出现过的诸多项目,比如歼-7FS、歼-7MF,最终都因为各种问题,没能修成正果。
那个早期的歼十方案,我印象中,同那个下马的强六方案非常像,两者是一回事吗?[思考][思考][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