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司马懿出山,孔明都怕了

雨浓读书时 2022-12-06 10:21:06

图|网络

文|月婆娑

本周阅读的是《三国演义》91回至96回。曹丕去世后曹叡继位,孔明的对手变成了司马懿。三足鼎立的新生代力量已经形成。孔明设计收服魏将姜维,后因错用马谡,失去街亭,自请贬职。

在本周的阅读中,我们看到了马谡的野心,也看到了孟达见风使舵的虚伪,还有马谡的自命不凡,收获满满。即使历史离我们很远,但这些历史故事背后的道理,对我们仍有教育意义。

一,司马懿远离政治核心,自请守边:有实力的人,不惧挑战

曹叡继位后,司马懿没有在新领导跟前卖弄,反而申请去守西凉。朝廷新旧势力的较量,一旦站错队,极有可能成为政治斗争的炮灰。司马懿早就看透了这一点。

从魏国成立的过程来看,只要手里有兵权,谁都可能成为新的国君。当初曹操也是凭着大军,拿下了汉帝。

司马懿的野心,绝不止成为朝中重臣。孔明深知司马懿有谋略,如今有西凉军,假以时日,必将成为蜀国大患。于是采用了马谡的反间计,在魏国散布谣言,曹叡听信谣言罢了司马懿的官,孔明才稍稍松了口气。

孔明带兵伐魏,魏军连打败战。钟繇保举司马懿出山,这才扭转了局势。

司马懿因谣言被革职,后又重回官场得到重用,立下不少大功,根本原因还是自身有实力。司马懿能与诸葛亮抗衡,可见本领不小。

司马懿的经历告诉我们:改朝换代的关键时期,有过硬的本领和强大的实力,无需在领导跟前献媚,也会得到重用。

二,孟达见风使舵,聪明反被聪明误:没有忠诚,事业不可能成功

孟达原先是刘璋的部下,后来投奔了刘备。刘备攻克汉中后,刘封与孟达等镇守上庸,襄樊之战后,关羽被围麦城,廖化突围求救,孟达劝刘封不救关羽,刘封误听其离间之言,不发兵救援,使关羽为孙权所杀。

刘备为报关羽之仇杀了刘封,孟达降魏。曹丕在位时,孟达还曾得到过重用。曹叡继位后,看重孟达的旧臣已去世,在诸葛亮的引诱下,孟达有了降蜀之意。

结果司马懿抢先了一步,孟达降蜀失败,反被魏军杀害。

虽然孟达的能力没法跟吕布相提并论,但他俩几易其主,可谓是一丘之貉。见弱就欺,见强就降,这样的墙头草,实难为人所信任。孟达和吕布的结局也说明了没有忠诚,事业不可能成功。

再看看以忠义出名的关羽、赵云、诸葛亮,无一不是忠心耿耿,尽职尽职。他们从一而终,成为了一代名将,永垂千古。

可见,忠诚,是事业成功的基石。

三,马谡熟读兵书却失街亭: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刘备生前,曾跟孔明说,马谡言过其实,不能重用。王平也劝过孔明,不能相信马谡的实力,虽然他平时说得头头是道,但实践经验少,亲临战场,很有可能会出差错。

孔明仍然派马谡去守街亭。结果马谡在山上驻兵,被魏军断了粮草,大败而归。

马谡失街亭,有三个原因:一是自我感觉良好,轻视王平。马谡经常跟孔明讨论兵法,自以为自己水平不错,至少跟孔明在一个档次,于是自以为是。王平没什么文化,马谡便不将他放在眼里,更不听他的劝。实际上,王平的实战经验,比马谡强很多。

二是刘备常用的上山驻扎的方式,对马谡有很大的影响。实际上,能否掌握水源,才是胜败的关键。街亭在西北干旱地区,驻守在山上,这不是自绝后路吗?马谡虽然有着丰富的理论知识,可并没有联系驻地的实际地形,白给司马懿留了截杀自己的机会。

三是缺乏临场应变的能力。司马懿令人挡住王平,截断水源,这才带大军围山。马谡并没有很好的应对措施,只命军士往下冲,多少军士因他的无能成了炮灰。

常言道,读万卷书,如行万里路。这是有前提的,只有把书本知识,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并能投入到实践中,万卷书才读得有意义。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把真理付诸实践,才能真正成为自己的才能。

《三国演义》已经看了将近四分之三,从最初的索然无味,到现在的欲罢不能,深感读史使人明智。正面人物的忠义让人敬佩,负面人物的教训让人警醒。司马懿与孔明正面对抗,将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敬请期待后文。

0 阅读: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