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魏琳华
编|王一粟
一再洗牌的大模型牌桌上,昆仑万维是其中最特别的一家公司。
和阿里、腾讯等一批市值千亿美金的大公司相比,昆仑万维仅仅算得上是一家中小企业。但在烧资源也烧人才的大模型赛道,昆仑万维不仅先在AI领域分到了一杯羹。两年过去,被质疑“跟风”的昆仑万维,也比大众的猜疑跑得更长久。
今年1月6日,昆仑万维正式将对标OpenAI o1模型的「天工大模型4.0」o1版和4o版全量上线,官方表示,这是国内第一款中文逻辑推理能力的o1模型,后者则对标GPT-4o,在端到端语音上实现突破。
「天工大模型4.0」o1版 图源:昆仑万维
为什么昆仑万维能够上桌?创始人周亚辉给出的结论是,时机。
“大家可以想象,如果我们不是(大模型)做得很早,没有坚持做下来,现在肯定没有我们任何位置。”谈及昆仑万维在AI领域的优势,周亚辉给出了这样的回答。
但在一年后,昆仑万维在大模型赛道积累的时间优势渐渐不再明显。当风口期抢下的有限红利过去后,这家公司开始转向更有可能的领域——AI应用。
想要做出Super App,技术优势和产品思维缺一不可。而当Scaling Law放缓,大模型的能力迭代速度放缓,以产品起家的昆仑万维,开始试图发挥自己互联网时代的产品、运营优势,希望在大模型的牌桌上生存地更久一点。
它能成功吗?
抢跑AI的两年给一年半前的字节AI战略打了40分的周亚辉,是怎么布局昆仑万维AI战略的?
最关键的,是够快。
“这波大模型还在极早期,“去年10月,昆仑万维董事长兼CEO方汉这样回答,“昆仑万维更多的是在多方向尝试,快速尝试,fast fail(快速迭代),快速转变方向。”
在“All in AGI 和 AIGC”的两年多时间中,从基座大模型到应用层生态的构建,昆仑万维布局的速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家公司在AI行业的位置。
2023年,昆仑万维就在钻研大模型上抢得先机,它是最早加入“百模大战”的玩家之一,也由此吃到了市值增长的红利:当年4月,推出对标GPT-3.5模型的“天工”大模型后,昆仑万维股价一度飙升230%,其市值也一路飙升,最高点达到793亿元。
近三年昆仑万维市值变化
而在做AI应用上,昆仑万维同样延续了“快速尝试”的思路。有接近昆仑万维的员工向光锥智能评价,“周老板眼光独到,思维很敏捷,所以天工AI启动的早。”
以目前昆仑万维用户量最大的AI应用“天工AI”来说,它是目前国内为数不多月活进入“五百万俱乐部”的AI产品。作为一个助手类的综合类应用,昆仑万维早早押中了AI搜索赛道,成为国内首个推出AI搜索功能的公司。有昆仑万维员工向光锥智能表示,当时,天工AI也是同类产品中第一个做投放的应用。
在AI搜索的空白期,通过率先做产品+投流,昆仑万维也吃到了市场早期的红利,先积累了一批用户。
据统计,2024年1月到10月,中国 AI 应用(APP)累计下载量排名前 5 的应用包括豆包、文小言、Kimi、星野和天工AI,其中,天工AI在10个月的时间内累计下载量达到1170万。
AI原生应用拉新统计,天工AI位列第五 图源:AI产品榜
但早期抢跑的优势能够帮昆仑万维先站稳脚跟,却不能保证它一直立在牌桌上。
顺着基建大模型-AI应用的布局思路,如今,昆仑万维仍然在优化底座的大模型能力,追赶头部大模型批队步伐的同时,给AI应用矩阵打好技术基础。
11月,昆仑万维推出了对标OpenAI o1的大模型——天工Skywork o1,并且放出了基于开源Llama 3.1 8B的开源模型以及两款专用版本Skywork o1 Lite、Skywork o1 Preview。
加持Q*算法和强化学习能力后,在数学、编码等能力上,昆仑万维的开源模型版本能力提升显著,在数学领域,它使基座模型Llama-3.1-8B能力达到SOTA,超越了阿里的Qwen-2.5-7B instruct。
多模态能力方面,昆仑万维也在紧跟着“小步快跑”。
本月,昆仑万维对标GPT-4o的多模态大模型Skywork 4o正式上线,能够高效响应速度的同时,它支持实时打断、情感理解、个性化记忆、支持自定义音色等能力。
但在基础大模型的市场地位上,昆仑万维曾经抢跑的身位正在变得不明显。以多模态来说,国内已经有不少企业抢占先机。以端到端语音为例,智谱AI、科大讯飞、西湖心辰等早在9月左右先后发布了各自的端到端语音模型和产品。昆仑万维晚了接近3个月。
昆仑万维在GPT-4o类产品的现状,某种程度上也是这家公司当下所处境地的一种折射:在大模型行业神仙打架、行业都在加速快跑的情况下,昆仑万维的速度渐渐失去了优势。
基础大模型放缓,想用AI产品弯道超车无论在大模型领域还是在AI应用层面,大厂的资金、流量优势是它们加码AI的护城河,也是中小公司难以逾越的壁垒。这一点,昆仑万维也不例外。
在大模型领域,昆仑万维开始陷入了和自身定位“中型公司”一样的境地:它难以和大厂队、创业新锐竞争,又仍然在自研模型上取得了一席之地。
从综合能力的多模态模型更新来看,昆仑万维最新的版本是今年4月发布的天工大模型3.0,据官方信息显示,该模型参数高达4000亿,已经实现了对Grok的超越,成为当时全球最大开源MoE模型。
但在国内大模型公司的不断跟进中,多模态领域的开源大模型能力更新迭代极快。就在前两天,Deepseek的V3大模型正式上线,在大多数基准上,它的能力已经超过了顶尖闭源模型GPT-4o。
而在Scaling Law放缓的情况下,基座大模型的预训练效果有限,单靠预训练,大模型能力上升不再快速。
“从信仰到怀疑Scaling Law,我们花了不到一年的时间。”作出分拆预训练团队的决定后,李开复这样点评他所看到的大模型发展变化。在训练超大模型上,他给出的判断是,其成本、代价会非常高,绝对不是一个初创公司可以做的事。
此外,大模型技术能力攀升带来的性价比已经打折扣。正如方汉在一场AI会议上作出的判断一样,SOTA的红利期正在变得越来越短暂。
由此,昆仑万维早早铺开的另一条路,它的上限正在变得更加宽广。
“AI产品在产品模式和商业模式上的创新,是远远落后于在技术上的创新。”方汉说,“但是,真正对于C端用户来说,产品跟商业模式上的创新才更重要。”
两年时间里,昆仑万维保持着快速迭代的节奏,分别在AI短剧、AI社交、AI搜索、AI音乐、AI游戏五大领域发布了相应产品。
在昆仑万维的规划中,上述五大平台可以归纳为两条业务线——AI搜索和AI UGC平台。方汉认为,AI搜索将成为提高C端用户工作效率的超级APP,AI UGC平台则成为用户表达自我的空间,这些生成资产也将是提升用户和应用之间联系的要点。
而无论是做搜索还是做内容平台,对于昆仑万维来说,凭借着此前收购海外第三大浏览器Opera,加上早早出海、拥有一批海外社交产品矩阵,它在相关应用的产品和运营经验上储备可谓丰厚。
优势也在产品数据中展现出来。值得注意的是,在AI搜索、AI社交应用两个领域,昆仑万维积累的产品能力和用户基础均已经能够和大厂队以及“六小虎”追平的机会。目前,天工AI月活超过500万;截至去年10月,其AI社交产品Linky在海外月活超过378万,位列AI出海产品榜的第六。
但在AI应用领域,昆仑万维在一些细分赛道上面临的困境,和其大模型公司的发展处境别无二致。
以搜索来说,虽然昆仑万维拥有自建索引库的优势,光凭这点已经超越了市面上多数AI搜索厂商。但同样拥有浏览器产品积累、同时手握更多数据和流量资源的大厂,轻而易举就能完成前期的用户积累。
以百度“AI搜”为例,12月,该产品网页端访问量环比增长超过90%,单月访问量超过1100万次,是昆仑天工AI访问量的两倍以上。
图源:AI产品榜
本月,百度“AI搜”正式上线,它还把功能嵌在了百度搜索的首页,借助这个国内断层第一的流量入口,更多用户会被导入到百度的AI搜索新产品中。即使在移动硬件终端,百度和360等搜索玩家也紧紧地把控着市占率。
当大厂玩家下场做起了一样的生意,留给昆仑万维们的时间,不多了。
昆仑万维们,抓紧AI的稻草从成立到现在,纵观昆仑万维的业务变更,这家公司似乎总能在关键时刻嗅到风口并抓住它。
以网游起家上市,到收购浏览器、坚定出海,昆仑万维借着游戏业务当地基,在该部分收入下滑的时候,它又在出海的“蓝海期”跳上了通向海外市场的船——2010年,昆仑万维就将目光转向全球,通过收购Grindr、Opera等一系列应用和自主开发产品矩阵,它早早在海外市场站稳脚跟。
如今,AI成了昆仑万维的第三张牌。
“作为一家中型互联网公司,唯一的梦想就是成为巨型互联网公司,所以一直在找第二曲线。”谈及为何要做AI,方汉给出了这样的答案。
成功,则借助AI翻身上桌,向着成为一家大型公司的路前进。失败,昆仑万维仍然维持中游水平,再次寻找下一个值得押注的新风口。
被质疑“见风使舵”的昆仑万维,不是第一次找寻新的增长曲线。不过,比起已经被它抛在后面的元宇宙、新能源等太过遥远、或是不贴近自身发展的业务,AI无疑是昆仑万维当下能够握住的最优解。
所以,昆仑万维才敢喊出“All in AGI和AIGC”的口号,并把大把资金烧到AI上。昆仑万维在第三季度财报中指出,为了加快 AI 技术应用落地,前三季度公司研发费用提升至 11.44 亿元,同比增长84.47%。据方汉透露,为了储备充足的算力,仅2023年一年,昆仑万维就花了8亿用于购买芯片。
对于方汉来说,这些亏损在他眼里,是“必经之路”,随着技术发展逐渐改善,昆仑万维的亏损也将进一步收窄。
“我们还在早期,要去适应市场,肯定要有比较大的投入。我相信,这些投入一定会在后面的市场占有率上获得足够的回报。”方汉说,“所有的推理和训练成本都在急剧下降,公司的消耗也在下降,亏损应该不会持续。”
多家证券公司给予昆仑万维“买入”和“持有”的评级。华泰证券在一份研报中指出,其看好昆仑万维在AI大模型及应用端的竞争优势,应用端有望不断落地,维持“买入”评级。
2025年,更多业内人士都在押注,这是AI应用的爆发之年——当AI调用成本无限低,能够让厂商自负盈亏的情况下,AI应用已经具备了开拓受众的基本特征。
但从奔向AGI的第一天起,包括昆仑万维在内的一众国内公司都要关心商业化的问题。如果能够从庞大的AI产品支线中快速试错,找到一个能够撑起公司的Super App,眼前的一切亏损都是值得的。
反之,昆仑万维也只能放弃这块曾经拉升公司市值的肥肉。正如方汉的判断,对于昆仑万维来说,放弃AIGC评判标准不是钱烧多少,而是如果不在第一集团,就没有必要继续了。
打下多模态大模型基座的昆仑万维,已经付出了不少的“沉没成本”。为此,在坚守现有的AI搜索、AI UGC之外,它还会继续推出一系列AI应用产品,以将这些成本兑现。
方汉对AIGC和AGI的态度,也是所有国内AI公司必须面对的处境:
“AGI 肯定是我们(昆仑万维)的目标。但我总得先活下去吧,AIGC 让我们先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