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理解金日成废除汉字的决定,我们需要先回溯汉字在朝鲜的历史地位。作为中国文化圈的一部分,朝鲜半岛自古深受中国影响。汉字的传入时间虽无定论,但从箕子朝鲜到卫满朝鲜,再到汉朝设立汉四郡(公元前107年),汉字开始深植于朝鲜的官方文化中。
在高丽王朝和朝鲜王朝时期,汉字不仅是记录历史、撰写官方文件的主要工具,也是贵族与士大夫阶层的文化象征。然而,汉字在朝鲜被称为“吏读文”,因为它的使用仅限于精英阶层,普通百姓对其并不熟悉。
到了1446年,朝鲜世宗李裪推行了“谚文”(即今日的韩文),这种基于发音的表音文字为朝鲜普通人学习书写打开了大门。然而,尽管谚文易学易用,贵族阶层却始终以汉字为“真书”,视谚文为低等文化工具,拒绝采用。
历史的转折:日本殖民与民族觉醒19世纪末,朝鲜的大门被列强强行打开。1897年,朝鲜王朝末代君主高宗李熙称帝,建立大韩帝国。然而短短十几年后,朝鲜便被日本吞并,开始了长达35年的殖民统治。这段历史对汉字的地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殖民初期,汉字依然是朝鲜的重要文化符号,但随着日本殖民政策的推进,朝鲜人逐渐被迫学习日语。日本政府全面废除汉字和谚文的教育,要求朝鲜人使用日语,不仅在报刊书籍、官方文件中推广日文,还将其强制应用于街道标识、商店招牌。这种文化压迫深深刺痛了朝鲜人民的自尊心。
日本文字中包含大量汉字的事实并未缓解这种矛盾,反而让汉字成为朝鲜人痛苦回忆的一部分。随着民族独立意识的觉醒,许多朝鲜人开始将谚文视为民族身份的象征,认为摆脱汉字和日语,是实现文化独立的关键一步。
金日成的抉择:废除汉字的三大理由1. 汉字的“阶级烙印”金日成生于1912年,那时的朝鲜正处于日本统治之下。1925年,他随父亲逃往中国东北,在吉林接受教育,熟练掌握汉字和汉语。然而,他深知汉字在朝鲜的历史局限性。汉字长期以来是贵族与官僚的工具,被普通百姓视为遥不可及的“吏读文”。对新成立的朝鲜来说,建设一个以平民为主体的国家,显然需要推翻汉字的“贵族”象征,推广更加“亲民”的谚文。
金日成曾明确表示:“在语言生活中,我们应积极发扬固有词,减少汉字语和外来词的使用。”他将汉字视为殖民历史的遗留,同时也认为,只有让大众普及使用谚文,才能真正实现语言生活的“主体性”。
2. 民族独立的象征废除汉字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将其视为实现民族独立的标志。1945年,朝鲜半岛迎来了日本投降的曙光,金日成随苏联军舰返回朝鲜。他回国后立即成立了临时人民委员会,开始着手建设新的国家。在文化领域,他力推“语言独立”,大力推广谚文,限制汉字和外来词的使用。
金日成认为,谚文是朝鲜独创的文字,代表了朝鲜民族的语言主体性,而汉字则是外来文化的象征。他的这项决策,深受苏联意识形态的影响。在金日成的构想中,废除汉字不仅是一次文化变革,更是建立民族文化自信的必要手段。
3. 实用性与教育普及的需要从实用的角度来看,推广谚文也更符合新生朝鲜的教育需求。谚文以音标为基础,学习难度远低于汉字。对于识字率不高的朝鲜社会来说,谚文的普及有助于推动扫盲教育和知识传播。相比之下,汉字的繁复结构使其学习成本过高,不适合一个刚从殖民统治中走出的国家。
金日成执政后,从1946年开始在北朝鲜限制汉字的使用,到1948年建国后,正式下令全面废除汉字,这一决策推动了谚文在社会各阶层的普及。朝鲜由此成为世界上最早完全废除汉字的国家之一。
汉字的余波:消失与复现尽管金日成推动废除汉字,但在实践中,谚文的表音性质带来了新的问题。汉字的最大优点在于其表意性,可以减少语言中的歧义,而谚文完全依赖发音,对多义词的表达显得力不从心。因此,在全面废除汉字后,朝鲜的语言生活中一度出现了信息混淆的现象。
1968年,朝鲜政府试图通过高中教育重新引入“汉文”课程,解决这一问题。但此举并未持续太久,汉字很快被再次边缘化,如今仅在一些大学的“汉文学科”中作为外语被学习。
金日成废除汉字的决定,既是对民族独立的宣誓,也是一场文化自救运动。对于朝鲜这样一个从殖民统治中刚刚解放的国家来说,废除汉字是历史的必然选择。然而,这一决定也让朝鲜与汉字文化圈逐渐疏远,在文化与交流层面蒙上了遗憾的阴影。
历史总是充满复杂性。今天,汉字依然是东亚文化的重要基石,而朝鲜的谚文则走出了自己的独特道路。透过这一文化变革,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文字的更迭,更是一个民族追求独立与认同的探索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