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前言:自从2024年下半年以来,安理会内中美两国代表就多次在会议桌上针锋相对,言辞激烈程度远超以往。
美方代表为了反对我国下场牵头做成一件事,可以说是无所不用其极。那此番安理会讨论的议题是什么?美国明目张胆的针对中国,又是为了哪般?
这场争夺的焦点,是是谁来担任安理会关于阿富汗政策和援助的控制权决议的“起草人”。
在这个问题上中国罕见的打破惯例,强势要求主导这一议题,而美国则公开宣称“绝不允许中方牵头”。

美国之所以如此拼命阻挠此事,归根结底还是由于此前安理会议题的“起草人”基本上都是西方国家,但这次中国却寸步不让的想要担任阿富汗问题执委会主席,这让他们嗅到了不同的味道,所以坚持拒绝中国牵头。
至于我国为何一定要要插手此事还要从自从2021年美军从阿富汗撤军后说起。
当时这个饱受战火摧残的国家层一度陷入政治真空,直到塔利班重新掌权,但西方国家却以人权和恐怖主义为由拒绝承认其合法性,导致阿富汗重建进程举步维艰。
2023年,中国成为首批与塔利班政府正式接触的国家之一,这一举动被外界视为打破僵局的信号。

一年后,中国在安理会上提出主导阿富汗问题决议的起草工作,直接挑战了西方长期把持的规则制定权,对此美国的反应可以说是相当激烈。
在过去几十年,联合国安理会的关键议题大多由美、英、法等国主导,起草人身份被视为“隐形权力”的象征——它决定了议题框架的设定、措辞的倾向性,甚至最终决议的走向。
而阿富汗又地处亚洲腹地,与中国西部接壤,其动荡局势直接影响中国边疆安全。美军撤离后,阿富汗境内恐怖势力一度抬头,极端组织在边境地区的活动频繁,对中国构成潜在威胁。
与此同时,阿富汗的矿产资源价值超过万亿美元,尤其是锂、稀土等战略资源,对全球新能源产业至关重要。中国在基建和资源开发领域的经验,使其成为阿富汗重建的天然合作伙伴。

近年来,从斡旋沙特与伊朗复交,到推动叙利亚问题政治解决,再到在巴以冲突中明确支持“两国方案”,中国在中东地区的影响力逐步扩大。
阿富汗作为连接中亚与南亚的枢纽,若能通过合作实现稳定,将成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关键支点。这种布局不仅关乎经济利益,更意味着中国正尝试重塑被西方主导的国际规则。
所以美国对中国的警惕并非毫无缘由。2023年沙伊和解一事震动全球,中国以调停者身份首次在中东事务中占据中心舞台,打破了美国长期垄断地区话语权的局面。
此后,中国在叙利亚、巴勒斯坦等问题上的主动姿态,进一步加剧了美国的战略焦虑。阿富汗问题成为新的导火索——若中国成功主导该议题,意味着美国在联合国框架内的传统优势将被削弱。

而中国此次的强硬姿态,无疑触动了美国敏感的神经。美方代表多次在闭门会议中强调,若由中国主导阿富汗问题,将“破坏国际社会共识”,并暗示此举可能助长塔利班政权的“合法性”。
其次美国的反对还与其对阿富汗的“未了野心”有关。尽管美军已撤离,但美国并未完全放弃对中亚地区的干预。
通过支持阿富汗境内的某些势力、炒作塔利班政权的人权问题,美国试图维持该地区的混乱状态,从而牵制中俄在中亚的战略合作。
阿富汗若实现稳定发展,可能成为中俄深化合作的桥梁,这是美国最不愿看到的局面。

尽管中美争执陷入僵局,但多数国家并未明确表态。一些发展中国家私下表示,中国提出的“不干涉内政”“包容性对话”原则更符合阿富汗实际需求,而西方主导的强硬施压政策已被证明失败。
2021年美军撤离时的混乱场景仍历历在目:喀布尔机场的逃亡人群、被遗弃的阿富汗盟友、价值数十亿美元的装备沦为废墟……这些画面让国际社会对美国的“道德权威”产生质疑。
安理会曾试图提出折中方案,例如由中立国家联合起草决议,但遭到中美双方拒绝。中国坚持认为,只有真正参与阿富汗事务的国家才有资格主导议题。

美国则强调“价值观一致性”不可妥协。这种对立导致会议多次无果而终,阿富汗民众的生存危机却在持续加剧——冬季严寒中缺少燃料、医疗系统瘫痪、儿童失学率攀升……人道主义灾难成为政治博弈的牺牲品。
历史经验表明,任何国家的崛起必然伴随国际权力的再分配。中国在安理会的主动出击,与其说是“挑战美国”,不如说是对单极霸权体系的修正。
从东南亚到非洲,从拉美到中东,越来越多国家开始寻求和中国一起平衡外交,拒绝再与美国站队。

这种趋势在阿富汗问题上尤为明显:即便美国施压,巴基斯坦、伊朗等地区国家仍与中国保持密切沟通,探索合作解决阿富汗危机的可能性。
美国的强硬表态,反而暴露其影响力的衰退。当“绝不允许”的威胁失去实际约束力时,霸权便只剩虚张声势。
相比之下,中国将阿富汗问题与全球安全倡议挂钩,强调发展优先、对话替代对抗的思路,正在赢得更多认同。

2023年,塔利班临时政府代表团访华,双方就经济合作与反恐达成初步共识;2024年初,中国援助的首批粮食和药品通过陆路抵达喀布尔,这些务实行动与西方的空洞指责形成鲜明对比。
阿富汗如同一面镜子,照见大国博弈的荣耀与疮痍。中美在安理会的交锋,既是权力的碰撞,也是理念的对决。
当美国执着于维护“规则制定者”的身份时,中国正试图证明:真正的领导力不在于掌控话语,而在于解决实际问题。

早在去年9月,王毅外长在纽约联大期间也曾强调,一个稳定繁荣的阿富汗对周边国家至关重要,只有在不干涉阿富汗内部事务的前提下,推动该国政府的包容施政、保护人权和打击恐怖主义,这样的立场才更符合阿富汗阿富汗民众的期待,以及周边国家和国际社会的利益。
如今这场争端虽然尚未落幕,但结局的轮廓已逐渐清晰——无论美国是否接受,国际社会需要的是阿富汗的和平,而非又一场地缘政治游戏。
参考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