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7年,江西一家六口进京赶考,全中进士!朝野为之哗然

古城青衣 2024-03-13 21:21:24

人生,如连绵起伏高山。

行走期间,时而可以领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风光,时而会陷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迷惘当中。

没有谁的一生,会一马平川。

如果你正身处黑暗当中,不妨与古人做一番交谈。

看一看他们的故事,听一听他们的心声。

曾家传奇

在宋朝就有这么一家人,他们到开封城中参加科举考试,一家的男丁几乎全部出动。

古代的科举考试,难度高过今日之高考。

一家六口男丁同时参加,长辈们盘算着,能有一两个上榜就算光耀门楣。

可当消息传回家乡时,一片哗然。

原来这六人均中进士。

再看开封内,那些达官贵人也是满心好奇。

到底是什么样的家族,能一下子培养出六名进士?

此家族在宋朝乃书香门第。

六名进士当中,成绩最佳者乃长兄曾巩也。

其弟弟与妹夫,之所以能榜上有名,与他的帮助息息相关。

曾巩年少时期,就表现出非同一般的天赋。

亲曾易曾为太常博士,博学多才。

某日,专门出题考察族中子弟,唯有曾巩全程毫无惧色,侃侃而谈。

父亲为了挫一挫其锐气,故意出了一道超纲的题目。

题目的内容,涉及《六论》,他相信曾巩不曾读过这本书。

没承想,他依旧沉稳从容应对,且句句答在点上。

这就好比,公务员面试现场。

直接给你一道题,且事先没有任何准备,考验的完全是平日的阅读和积累。

曾易暗叹此子为:

“谢家之宝树”。

将来一定能够光耀门楣,遂将曾巩带在身边,亲自教导。

曾易自然是比一般的私塾老师厉害,且对曾巩的要求又严。

十二岁时,曾巩已经闻名乡里,乡人皆说:

“曾家出了一名状元!”

曾巩也认为对于状元,他势在必得。

熟悉历史的人知道,曾巩生活在一个神仙打架的年代。

欧阳修、范仲淹、三苏父子、王安石等全部生活在那个时期。

神仙之间较量,自然是惊世骇俗。

至于花落谁家,很难猜测。

曾巩满怀信心地参加科举考试,结果却是名落孙山。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嘲讽之言,开始环绕耳旁。

那一场考试,与他同行的还有他的哥哥。

哥哥心理承受能力差,最是听不得他人的流言蜚语。

身体每况愈下。

家人们劝说无果,没多久便去世了。

曾巩的心理承受能力强。

从来不觉得落榜是自己的问题,反而觉得是风气的问题。

宋沿袭了自晚唐以来辞藻华丽,文风矫饰的特点,与实际应用逐渐脱钩。

曾巩从一开始,就看不得这样的文章。

为了考中科举,他也曾尝试着模仿书写。

因为这样的写作方式违心违意,没过几天他就作罢。

难道这一生只能是白衣立身吗?

学成文武艺,或与帝王家,这是古代几乎每一个男儿的追求。

可总有很多人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

曾巩也迷惘了。

但是迷惘中他并没有自暴自弃,而且始终坚守着士大夫的操守与品性,在贫寒中依旧读书修身。

一次意外的机会,他读到欧阳修的文章。

他的文章一扫当时之风气,令他眼前一亮。

迫不及待地携带文章,前往欧阳修的家中。

两个虽然在年龄上差距,但经过一番交谈,颇有英雄惜英雄之感。

曾巩有心拜欧阳修为师,试探性地问了问。

欧阳修听后大喜:

“有此佳子为学生,岂不快哉?”

也正是因为这段关系,后来欧阳修在做科举主考官时,做了一个不太公正的选择。

他在批阅试卷之时,发现一篇佳作。

读之不觉手心已出汗,认为非自己的学生曾巩,不能做此佳篇。

由于考卷,乃是密封。

他只能大胆地猜测,本来这篇文章可以成为全场第一。

可欧阳老师为了避嫌,只给这篇文章判了第二名。

结果,当试卷展现出“眉山苏轼”四个字时,欧阳修当即找到这位小伙子道歉。

扬眉吐气

当然,那一年曾巩也榜上有名,正式跻身进士行列。

这一切都要归功于欧阳修。

是他力主,扫除矫揉造作的文风,给曾巩创造了机会。

曾巩在蛰伏的日子里。

不仅自己没有闲着,反而将读书与做文章的心得,传授给弟弟和妹夫。

在他的教授,弟弟和妹夫们也进度神速。

公元1057年,是曾家家谱必然会浓墨重彩书写的年份。

曾巩带着全家人前往开封。

这一次,他少了年少时期的狂妄和躁动,多了几分沉稳和淡定。

对于名利虽然也是汲汲追求。

但不会把其视作生命的全部,之所以有这样的心态,是因为他觉得自己肯定能考上。

如若考不上,还是那个原因:

是风气使然,是主考官有眼无珠。

这次的主考官,是他的老师欧阳修,怎么可能有眼无珠呢?

弟弟和妹夫们的内心无比激动,他们在心里默念着:

“开封城,我来了!”

读书人寒窗苦读数十年,不就是为了在考场一展风采吗?

不就是为了扬眉吐气,让曾经看不起自己的人闭嘴吗?

考场里,他们按照哥哥平日所教,奋笔疾书。

文章虽然算不上最好,但入围绝对没有问题。

当皇榜张贴出的那一刻,六个人全部挤入人群,寻找自己的名字。

当看到自己的名字时,他们开心地告知曾巩。

曾巩看着他们,知道自己的名字肯定会在榜上。

这件事,也很快在开封城中传开,不明所以者忍不住赞叹道:

“怕是曾家的祖坟冒了青烟,一下子出了这么多的人才。”

与之并行的传闻,也是苏家的三人,父子三人也全部榜上有名。

最出彩的,当是那个名叫苏轼的小伙子。

在那个时刻,他还没有意识到,未来仍旧有无数磨难在等待着他。

而这些磨难,将辅助他完成一篇又一篇传世的佳作。

相比较而言,曾巩幸运得多。

早年的他把吃过的苦都吃完了,余下的小痛小苦,也就不足为虑。

0 阅读: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