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不再是高高在上,而是服务于民,
2025 年人形机器人行业持续升温。1 月 16 日,软通动力旗下软通天擎机器人公司在无锡发布首款双足机器人天鹤 C1,定位科研教育和交互服务场景。其搭载自研平台与操作系统,性能出色。此外,华为、比亚迪等大厂也在布局,行业融资活跃,未来市场规模被看好。
全球独一无二,我国率先将美国科学家的设想变成现实!我国 “天关” 卫星发射一年多后发布首批科学成果,其核心载荷 “龙虾眼” X 射线望远镜贡献卓越。该望远镜仿照龙虾眼结构设计,历经重重技术攻关,突破镜片、探测器等难题后成功升空,在宇宙深空探测中发挥重要作用,意义非凡。
2024 年度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颁奖仪式 1 月 16 日在京举行。陈立泉、陈仙辉院士获个人成就奖,另有多项成果分获基础研究、技术发明、科技攻关奖。此次获奖成果彰显中科院使命担当,体现其分类评价的奖励导向。
1 月 16 日,央视新闻报道,中国科学院科研团队成功突破 “多核” 磁共振成像技术,可检测氢、磷、钠、氙等多种原子核,突破传统单一成像维度,为疾病诊治提供新手段和视角,还能反映更精细信息,助力精准医学发展。
1 月 16 日消息,鸿蒙智行尊界 S800 汽车将全球首发融合感知充电机器人。用户到达目的地可先下车,车辆自动泊入充电,充电中实时监测障碍物保障安全。结束后自动完成拔枪、缴费与泊出。该机器人采用银白机械臂,配 600kW 液冷超充桩,上半年量产,适配超充联盟车型。
1 月 15 日,从中国地质调查局传来喜讯,在塔里木盆地西北缘久攻未克的柯坪断隆,于四套新层系钻获高产工业油气流,初步落实探明地质储量 5556 万吨油当量。目前已基本建成百万吨产能油气生产基地,这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提供重要支撑 。
1 月 15 日,全球最大汽车滚装船 “BYD SHENZHEN” 在扬州顺利出坞作业。该船具有绿色环保、智能高效等优势,可装载 9200 辆汽车。扬州海事高度重视并积极保障出坞作业,还将继续创新监管服务机制,助力扬州船舶海工产业转型升级。
近日在沪召开的介绍会透露,2024 年 4 月 “天宫水族箱” 随神十八进入空间站,我国首次建立空间自循环水生生态系统并创运行时长纪录。首登空间站的斑马鱼生活良好且产卵。今年它有望再出征,助研太空环境对脊椎动物肌肉和骨骼的影响。
1 月 15 日,广湛高铁新兴南站混凝土主体结构顺利封顶,全面进入钢结构网架施工阶段。建设中克服地质复杂、高压线拆除难等诸多难题,运用智能化管理等确保安全与质量。广湛高铁意义重大,新兴南站后续施工将继续优化推进 。
1 月 16 日,印度空间研究组织宣布,其去年 12 月 30 日发射的两颗卫星成功完成空间对接任务,印度成为全球第四个掌握该技术的国家。这是印度航天的里程碑时刻,莫迪称其为未来太空任务的重要基石,后续还将进行电力传输测试。
1 月 16 日消息,中国电信卫星应用技术研究院宣布,携手华为等企业,历时两年多攻克多项难题,依托天通一号实现智能手机直连卫星通话,填补全球空白。该技术经多地实测优化,于 2023 年 8 月随华为 Mate 60 Pro 步入商用,保障信号盲区通信 。
1 月 15 日,西康高铁重难点控制性工程、全线最长的秦岭太兴山隧道顺利贯通。该隧道全长 18.8 公里,施工面临岩爆、断裂、地温等诸多挑战。施工单位凭借新工艺工装和管控措施,提前 45 天完成。西康高铁建成后将大幅缩短地区时空距离。
我国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成果丰硕,能源矿产保障能力显著提升,深层煤层气、超深水天然气等取得重大突破,新发现多个亿吨级油田和气田,铀矿资源大增。同时,大宗矿产、优势矿种及战略新兴产业相关矿产找矿均获重大突破,为国家发展奠定坚实资源基础。
南京天创电子发布全球首款防爆人形机器人 “天魁 1 号”。该机器人高 220 厘米,负载 25 公斤,续航 5 小时,有 30 个自由度,获 IICT6 级防爆认证。其采用轮式结构,结合遥操作和预训练,可在高危行业作业,助力工业安全和智能化发展。
北京亦庄宣布,2025 蛇年春节前夕将上线国内首个最大规模、最全品类、最新应用场景的机器人 “春晚”,1 月 20 日全网播出。届时多种机器人将亮相,展示机器人技术魅力。同时,亦庄透露 2024 年工业机器人使用密度及 2025 年计划,并加快建设机器人产业集群,目标是 2030 年建成领航示范新城。
科技发展惠及出行、经济、航天、基建、生活方方面面,愿祖国科技蒸蒸日上,惠及千家万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