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的麦洛维大坝,不仅长度是是三峡大坝的三倍,更是直接“切断”了被誉为世界第一长河的尼罗河,堪称“世界最长大坝”。
这个项目最初有五十多个国家竞标,可看到现实建造的难度之后,日本被吓得连连后退,就连美国都直呼:最少需要20多年的时间。
然而这个项目落到中国手里之后,却只用了5年多的时间就竣工了。
连美国和日本都说艰巨的任务,中国又是如何将其修建出来的?
文章内容、图片均来源网络,信息来源赘述在结尾,文章部分细节存在艺术加工切勿当真
——【·苏丹大坝招标·】——
作为世界上最长的河,尼罗河算得上是非洲人民的母亲河了,可由于恶劣的自然环境,它并没有给两岸的居民带来福祉。
以苏丹为例,这里每年的洪涝季节,河水肆虐成灾;旱季时,又面临着严重缺水的问题。
这里的电力供应也十分的不稳定,全国仅有35%的人口能够用上稳定的电力,无论是工业还是农业,都因为这些问题无法发展。
为了彻底解决这些问题,苏丹政府决定在尼罗河上修建一座大坝,并为此项目投资高达18亿美元。
待到2003年正式启动国际招标时,立即便引起了国际上各大工程强国的高度关注。
来自全球的55家大型工程公司蜂拥而至,都想在这个巨大的蛋糕中分得一杯羹。
然而,当他们深入了解项目细节后,却纷纷望而却步。
苏丹地区不仅经常处于炎热干旱的环境,还频发旱灾、水灾,一般的工程队难以“施展拳脚”。
而且这里不仅有着广袤的沙漠地带,还存在大量的高原与盆地,上下海拔差距过大,甚至还很容易积攒出沼泽湿地,地质环境过于恶劣。
如此困难的施工环境,就连日美这些当时的工程强国,都束手束脚,纷纷表示“没个20年根本修不好”。
就在项目即将陷入停滞之时,中国的工程队挺身而出。
中国水电建设集团不仅接下了这个项目,还承诺在7年内完工,这在当时的国际上引起了轩然大波,美日等国纷纷质疑中国的能力。
而就在很多国家打算看我们的笑话的时候,这项被认为“不可能”的项目,却在预定的期限内顺利的完成了。
——【·困难重重的工程·】——
在正式与苏丹政府接触后,苏丹给出了大坝的修建目标。
这座大坝被命名为“麦洛维大坝”,要修建在距离苏丹首都350公里的尼罗河第四瀑布处。
大坝的总长要求至少9.7公里,相当于中国三峡大坝的三倍;大坝建成后预计每年的发电量,可达12.5亿千瓦时。
由于工地所在地区常年温度高达45度以上,且海拔差巨大、地质结构复杂,传统的施工技术根本无法应对。
为了解决混凝土在高温下容易开裂的问题,中国的工程师们研发出了新型的混凝土配方。
这种特制混凝土不仅能够承受极端高温,还大大提高了大坝的整体强度,就连工地的临时住房也因为这种混凝土的诞生,变得舒适了许多。
而地质问题才是最棘手的,中国工程师们经过详细勘测,发现地基位置存在多处软土层,如果像往常一样打地基的话,恐怕大坝还没建成就会塌掉。
而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团队将水泥、石灰等作为固化剂,通过特制的深层搅拌机将其拌入软土层,确保大坝能够稳固地“扎根”于尼罗河底。
在施工的过程中,工程师们还一直观察地基的实时状况,视情况使用灌浆、强夯、排水等方法进一步稳固地基。
除了工作环境上的困难之外,语言障碍和文化差异也给施工带来了不小的麻烦。
中国的工程师们一边加紧学习阿拉伯语,一边培训当地工人掌握施工技能,一支中苏混合的专业团队就这么一点点建立了起来。
施工现场热火朝天,5400多名工人分成三班倒,24小时不间断的进行作业。
最终,这个原本预计需要7年才能完工的项目,甚至还提前了一年半就搞定了主体工程。
而随着2009年3月的正式通电,麦洛维大坝成为了苏丹的经济支柱之一。
——【·大坝带来的影响·】——
麦洛维大坝建成后,苏丹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最重要的电力供应得到大幅提升。
据苏丹电力部门统计,大坝投入使用后,全国电力覆盖率从原来的35%跃升至60%以上,惠及超过400万人口。
工厂可以全天候运转,街道上的路灯也能彻夜长明了,家庭电器也不再是奢侈品。
虽然还不及发达国家,但对于苏丹来说已经是一个“跨越世纪”般的变化了。
更令人欣喜的是,电费价格也出现了明显的下降。
据苏丹能源部门公布的数据,居民用电价格平均降低了25-30%,不仅减轻了普通家庭的经济负担,也大大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
这些变化让苏丹的经济发展能够排除大量的环境影响,开始走上坡路。
除了电力之外,另一个最直接的受益者就是苏丹的农业。
有了大坝的蓄水和调节水流的功能,使得尼罗河沿岸新增了100万亩可灌溉农田,旱季带来的缺水影响被大大降低,农作物产量大幅提高。
而洪涝灾害的威胁也得到了有效控制,尼罗河下游地区的抗洪压力大大降低,沿岸的居民终于可以安心生活。
这种种变化不仅改善了苏丹人民的生活质量,也为苏丹的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据世界银行预测,麦洛维大坝每年能为苏丹带来约5亿美元的经济效益,这在非洲的土地上算是很少见的。
而这座大坝的故事,也激励更多发展中国家与中国展开基建上的合作。
与此同时,这个项目也让中国在国际舞台上赢得了更多尊重。
曾经对项目持怀疑态度的西方国家,不得不承认中国的工程建设能力,我们“基建狂魔”的美誉再一次得到验证。
而这,也只是中国参与全球基础设施建设的其中之一罢了。
参考资料
“大坝承载着我们美好的期盼” [人民日报]
中国水电集团创造“麦洛维”奇迹 [中国水利水电建设集团公司]
苏丹总统出席中国公司承建麦洛维大坝发电仪式 [新华网]
中水电麦洛维大坝项目采用世界先进技术加速施工 [中国水利电力对外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