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师原师长张旭、政委刘春灏文章:深切缅怀63师创建者张爱萍将军

绿拂晓 2024-08-08 21:56:54

作者||63师原师长张旭、政委刘春灏

推荐||王皇义

烽烟浮青史 两淮扬雄风

——深切缅怀63师创建者张爱萍将军

□张旭 刘春灏

岁月存旧忆,伟绩彪史册。张爱萍将军曾任63师的前身——新四军九旅第一任旅长,为部队的创建、壮大和发展倾注了满腔心血。半个多世纪,将军身兼数职,时刻关注着这支部队的成长和发展。耄耋之年,将军依然深情诫勉我们牢记九旅优良传统,建设过硬部队。作为一名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张爱萍将军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着我们勇往直前。

回望历史长河,伟绩彪炳史册。

1938年5月,徐州及周围各县相继失陷。日军到处烧杀抢掠,为所欲为。地方武装,散兵游勇,土匪地痞杂七杂八队,队长、司令多如牛毛。他们有的投降日军当了汉奸,为非作歹;有的敲诈勒索,祸害乡里······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日伪汉奸的种种暴行,激起了苏鲁皖边区人民的刻骨仇恨,一些隐蔽下来的和党失去组织联系的中共党员及非党进步人士、地方群众领袖纷纷揭竿而起。抗日游击队、游击小组,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起来。

党中央、毛主席审时度势,迅速派一批优秀的红军干部向豫、皖、苏、鲁四省积极发展,组织领导当地游击武装,开辟豫皖苏和皖东北革命根据地,开展敌后游击战争。

1938年深秋,新四军游击队司令员兼政委彭雪枫发电报给周恩来副主席,请求派张爱萍来豫皖苏。张爱萍与彭雪枫,当年是红三军团彭德怀司令员麾下两员得意的爱将,他们也是生死与共的患难之交。长征过草地,一个是团长,一个是政委,唯一的一块饼子,两人互相推让着,谁也不肯吃下第一口。张爱萍走进新四军游击支队司令部不久,经中原局书记刘少奇批准,张爱萍任豫皖苏省委书记,并参加党政军委员会工作。

1939年5月,张爱萍率领部分干部赴津浦路东,开辟皖东北敌后根据地。首先到达宿县,会见共产党党员,赵汇川领导的“六抗”三支队,把带来的一批政工干部派到支队工作,使三支队军政素质很快得到了提高。这支游击队后来在张爱萍麾下迅速成长,成为张爱萍创建的被刘少奇誉为“从游击队到正规化党军的模范”的新四军九旅的一个主力团。接着,张爱萍又与国民党专员盛子瑾周旋,建立抗日统一战线。张爱萍巧妙利用盛子瑾势力与地方实力派的矛盾,使盛子瑾转而接受新四军在皖东北合作抗日的建议,出现了皖东北国共合作团结抗日的局面。盛子瑾子走后,又把由共产党员掌握的“六抗”部队改编入新四军六支队四总队,张爱萍任总队长兼政委。四总队后来发展壮大,成为新四军九旅的一支重要力量。

同时,为建立抗日根据地,张爱萍费尽周折,把中共山东分局建立的苏皖区党委,联系迁来皖东北,与已建立的“八路军、新四军驻皖东北办事处”联合主事,张爱萍任该处处长,区党委书记金明以办事处政治部主任名义工作。自此,八路军、新四军在皖东北有了第一个公开的办事机关,苏皖区党委组织也有了一个安全的落脚地。这之后,张爱萍抓住一切机会,广泛团结、扩大抗日力量,积极发展各方进步势力,建立地方武装。他以卓越的文韬武略,四处游说,八方联络,东讨西伐,抗日打顽,仅用三个月时间,就建立了包括5县16区的皖东北抗日根据地,把各方面的力量紧紧吸引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旗帜下,把一块群氓蜂起、土匪啸聚、水寇出没、恶霸横行、敌伪顽势力犬牙交错、斗争纷繁复杂而富有传奇色彩的战略要地建成了重要的敌后根据地,为反对日本法西斯、取得民族战争的胜利和尔后解放战争的胜利,创建了不朽的功业。

1940年夏,当时中共中原局根据“八路军南下,新四军北上”的既定方针,报请中央批准,于同年9月1日,成立了八路军第五纵队第三支队。自此得到张爱萍、韦国清等一批优秀红军干部坚强领导的游击武装,被编入正规军的行列,张爱萍任三支队司令员。1941年“皖南事变”后,根据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的命令,三支队又改编为新四军三师九旅,张爱萍被任命为九旅旅长。

九旅从游击兵团发展成为一支英勇骁战的正规部队,经历了边战斗、边整顿、边建设的艰难历程。因为没有红军建制部队作基础,只有一批红军干部,所以张爱萍旅长和韦国清政委注重抓部队建设,把部队培养成了具有红军优良传统和作风,讲战术、守纪律、好学上进的主力部队。1942年1月20日,刘少奇曾在华中局扩大会议上讲到:“九旅是华中抗战后新成立部队中之成绩较优者。它已经成为正规化党军之一部。并创造了一些优良的作风。战斗力是提高了,它在开辟与恢复皖东北和苏北根据地的工作及战斗中,有相当大的成绩。”其实,张爱萍初到皖东北,就不断思考如何把游击队变为正规军。他身先士卒,率先垂范,同战士同甘苦、共患难,出生入死,浴血奋战,在异常艰苦的条件下,培养了部队顽强的战斗作风。

1940年反顽战役中,已经是6月了,张爱萍和战士还穿着棉衣;没有鞋子,他和战士赤脚作战;行军有马自己不骑,让给病号、小同志和女同志。旅首长的模范带头,带动和影响了游击武装,部队的作风大为转变。刘少奇考察过这支部队后,对张爱萍说:“我见到过的部队,最艰苦的是你们这支部队。吃饭吃剩饭,6月穿棉衣,12月穿单衣,宁肯自己饿肚子,也不拿老百姓的东西。”1941年7月,新四军军部在《关于各师组织及工作概况的报告》中,也特意指出:“九旅在全军来讲,艰苦奋斗精神可称模范。”这支在烽火中诞生、在战斗中成长的游击武装,倾注了张爱萍的满腔热血,很快步入了正规军的行列。

九旅虽然是由当地游击队合编组成,然而是坚持皖东北即淮北苏皖边区和苏北根据地抗日游击战争中的一支重要力量。部队除进行小的战斗外,比较大的战斗有:血战朱家岗;两次攻克邳县城;大柏圩子和吴圩子战斗,打顽军王光夏配合泗县、五河日寇西进、四面“扫荡”两面夹击战斗。东进到淮海区后,有解决宿迁伪县城战斗、开辟宿沭海边区战斗。发展淮海区后,经过两次反“扫荡”,数次剿匪,最后解决了顽固派的东海县政府,开展了东海游击战争。此外,还有泾口战斗,打击国民党顽固派第57军战斗。回到皖东北后,进行了青阳战役,以及拔除许多日伪军和土顽据点的战斗。先后共与日伪顽军进行的战役战斗180余次,歼灭日伪军17874人、顽军20755人,为创建和巩固抗日根据地、最终战胜日本侵略者,建下了不朽的功勋。

这支由游击武装发展壮大的雄师劲旅,无不闪耀着张爱萍将军文韬武略的灿烂华章。这在当时是多么的来之不易!当时新四军创办的《拂晓报》,记载了九旅在皖东北的艰难情形:“皖东北是一个物质条件比较差的地方,部队很快迅速地集结西进了。寒冷的冬夜,冷风刺骨地吹着,飞拨的尘土不断地往脸上扑,眼睛睁不开,嘴里也塞满了泥土。就在这样一个夜里,90里的急行军,通过敌人两道封锁钱,回到苏皖边的南集附近。第二天准备继续行动,早晨一开门,雪已堆满了门口,风象狮吼般叫着,官兵穿着单薄的衣服,冰硬的雪花打到脸上比针刺还痛······司务长搞不到饭吃,买了些山芋干煮来吃,但好的买不到,全是发霉的。剩下来的喂马,第二天看看,一点也没动,原来连马也不吃,我们还是拿来勉强充饥了。”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九旅却夺得了战斗的一个个胜利。特别是夺取洪泽湖的水上一战,显露了九旅的英勇善战和张爱萍的卓越军事指挥艺术。在这次战斗中,张爱萍从战前准备、战役计划到战术实施,对每个细节都作了周密的部署。土舰船破浪,火炮怒吼,杀声振天,经过五天激战,消灭了韩德勤顽军陈伯华部,肃清了湖匪,恢复了洪泽湖根据地。平定洪泽湖后,官兵在湖上召开祝捷大会,帆樯林立蔚为壮观,军民欢呼。张爱萍即兴赋诗庆祝。

洪泽水怪乱水天,奋起龙泉捣龙潭。

红旗风展万众勇,白帆云扬千樯舷。

塞江捣海斩妖孽,长风劈浪扫敌顽。

蜴乌红天炀红泊,渔歌满湖鱼满船。

硝烟存旧忆,回眸显雄风。回忆起这段历史,张爱萍生前感慨地说:“艰苦奋斗是这个部队的光荣传统之一,是取得一切胜利的法宝。”如今,这支部队驻守在六盘山下,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光辉历程,不变的传统却代代相传。2000年初,我们有幸拜访张老。初春的北京,浅草始萌,春意盎然。张爱萍老将军的庭院,花红草绿,温暖如春。精神焕发的老将军见到我们,异常亲切,问长问短,让请入座。我们心里清楚,老首长最关心的是部队建设情况,忙掉转话题,向老首长汇报。老首长抑制不住满心的喜悦,脸上充满了欣慰的笑容,兴致勃勃地听着汇报,感兴趣的地方还不时打断话头。听完汇报,老首长笑容可掬:“好啊!你们牢记部队光荣传统,把部队建设得很好,对革命先烈也是一种慰籍”。老将军兴致勃发,走进书房,语重心长地说:“今年是部队创建60周年,你们要搞好传统教育,让革命传统代代相传!”随后,将军走到书桌旁,拿起神笔,饱蘸浓墨,扼腕挥毫:弘扬九旅好传统,雄踞六盘立新功!——张爱萍

顷刻,二行挥洒自如、苍劲有力的大字,跃然纸上。我们接过题词,像是接过千钧重担,并从老一辈革命家深邃、睿智的目光里,读懂了一种深情和戒勉。

我们部队驻守在六盘山下。几十年来,远在北京的张爱萍老首长,时刻都在关心着这支部队的成长进步。我们不敢有半点懈怠,经常用九旅优良传统教育感染部队,引导官兵铭记革命传统,争做九旅传人。在光荣传统的熏陶下,部队先后涌现出被国防部授予“英雄八连”荣誉称号的八连,被团中央授予“新长征突击队”的一连等270个英模单位和“一级人民英雄”张春礼,被中央军委命名“舍救战友的模范指导员”张新奎,被兰州军区誉为“精武铁人”的战士胡学智等共368名英模个人。如今,常年驻守在六盘山下的座座警营,不断发扬光大部队的优良传统,形成了“听党指挥、信念如磐,艰苦创业、无私奉献,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六盘山精神。官兵分布在陕、甘、宁、晋大半个祖国西部,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但无论是在黄河之滨、还是在雪域边陲,无论是在现代都市、还是在边远村寨,不变的传统却代代相传。部队形成了被军委原副主席张震总结为“听党话,守纪律,作风实,争第一”的优良传统。

耄耋之年的张老一直梦想回老部队。无奈年事渐高,次次都未能如愿。但他时时都在关心着这支部队的建设,经常以电话书信教导我们要好好工作,建好过硬部队。他把自己拍摄的许多珍贵历史图片捐赠给了部队,教育官兵铭记历史、牢记传统。部队创建了师史馆,张爱萍将军又亲笔题写了馆名。

2000年9月1日,部队组建60周年,他又亲笔写来贺信,嘱托部队弘扬传统,继铸辉煌。其情切切,感人肺腑!现在,张爱萍将军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为这支部队所作出的卓越贡献永载青史,他的崇高品德和革命精神永远铭刻在我广大官兵心中,时刻激励着我们在部队建设中不断书写新的辉煌!

作者:张旭师长、刘春灏政委

0 阅读:12

绿拂晓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