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岁的黄先生(化姓)长期受慢性肾病及脑梗困扰,前段时间突发便血,病情迅速恶化至濒临失血性休克。在重症监护室抢救期间,接受抗生素治疗后引发严重腹泻,经检测确诊为艰难梭菌感染后,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微生态医学科果断采用创新疗法——通过源自健康人粪便的洗涤菌群移植技术实施“以菌治菌”。该疗法成功击退致命感染,仅三天便使患者转危为安。
张发明主任讲述菌群移植技术
前脚走出ICU,病情稳定
后脚遇上致命性“肠道刺客”
3月26日中午,记者在二附院康复中心见到了黄先生。他刚刚完成了当天的康复训练,看起来精神状态极佳,与几个月前面临生死考验时的状况判若两人。 “当时我人已经不行了,你看我现在恢复得多好,简直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啊。”黄先生感慨地说。
黄先生向记者回忆,去年12月18日,他突发便血,被家人紧急送医。经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检查发现其胃部存在活动性出血,因血压持续下降转入重症监护室(ICU)。此时,他的血红蛋白已跌至19g/L(正常值110-130g/L),濒临失血性休克。黄先生的妻子陈女士回忆当时的情景,仍心有余悸,“那时候他已经昏迷,我真的很害怕他无法抢救回来。”
通过多学科会诊与紧急输血,暂时稳住了病情。“我爱人从ICU出来后意识已经恢复,头脑也清醒,只是身体协调性较差。” 陈女士说道。然而,黄先生在转入某康复医院后,由于使用抗生素导致严重腹泻,原定于2月底出院的计划不得不中断。
经二附院进一步检查,团队在患者粪便中检出致命性“肠道刺客”——艰难梭菌感染。这种因抗生素治疗导致的肠道菌群严重失衡,正侵蚀患者的生命。南医大二附院微生态医学科主任医师张发明解释说:“肠道菌群失调的表现多种多样,其中艰难梭菌感染是最为典型和严重的一种。传统治疗方法如使用万古霉素等抗菌药物,往往是短暂有效后病情迅速复发,造成患者身体痛苦甚至死亡,给家庭和国家医疗带来巨大负担。”
黄先生(化姓)康复情况良好
三天逆转致命感染
新疗法破解“用药-复发”困局
面对传统抗感染治疗无效的困境,张发明主任果断决定采用“洗涤菌群移植技术”,该技术是经智能化系统处理健康供体的粪便,从中提取、纯化功能菌群,后移植至患者肠道。仅三天时间,黄先生的腹泻症状完全消失,艰难梭菌感染得到治愈。
“我们不再与有害菌‘对抗’,而是重建肠道微生态的和谐。”张发明主任解释,慢性肾病患者的肠道菌群共生关系已被破坏,传统治疗易陷入“用药-复发”循环,而菌群移植通过引入健康菌群,直接修复失衡的微环境,为患者开辟了一条“生命通道”。
历经一个多月的ICU救治和康复训练,黄先生的血红蛋白恢复至80g/L以上,脑梗症状消失,肠道功能完全正常。黄先生兴奋地向记者讲述:“之前肚子里的声音大得吓人,稍微动一下,肠子里的水声就像打雷一样,现在都恢复正常了。”尽管体力尚未完全恢复,但黄先生现在能站立半小时到一小时;40多岁从头开始学走路,还纠正了弯腰驼背的毛病;这两天开始尝试爬楼梯;胃溃疡已治愈,且肠道功能恢复正常。
陈女士感慨地说:“我爱人去年12月还无法动弹,现在能自理、与家人沟通,除了走路不稳外,其他方面都很好。”
团队成员做相关提取工作
粪便治病是黑科技?
全自动系统开启无痛治疗
“一千多年前,葛洪就通过《肘后方》记载,让患者饮用粪水等方法抢救中毒病人,这种独特的疗法被称为‘黄龙汤’,这给我们现代医学研究提供了重要启示。”自2012年起,张发明致力于将这种传统疗法科学化,从1个人开始,逐步建立团队开发出了肠道菌群移植的系列核心技术。
"将健康人粪便中的细菌提取出来,并将这些细菌移植到病人肠道中,这一过程对于传统观念的人来说可能难以接受。”为解决这一难题,团队研发了全自动智能化菌群处理系统,实现了用机器替代人工操作的愿望。
接下来,团队面临的新挑战是如何使他人的细菌安全地送入病人肠道。“肠道菌群生成的物质如同‘暗物质’,调控着免疫、代谢甚至神经系统。”团队创新了“经内镜肠道置管术”,使治疗过程无痛且可重复。“这项技术已在国内外广泛应用,通过肠镜辅助将细菌输送到肠道,操作类似于护士为病人打静脉留置针,可多次使用,大大减轻了病人的心理压力和痛苦。”
那么,哪些人适合肠道菌群移植治疗呢?张发明主任指出,首先可以从症状上进行判断,如腹泻、腹痛、腹胀,伴有大量气体排出(如口腔或肛门排气),或便秘,这些都是肠道分泌失调的典型症状;此外,用药历史也是判断的重要依据,例如,长期大量使用抗生素或其他药物,如注射抗体类药物,可能会引发肠道异常免疫反应,破坏细菌生存环境;一些特定疾病,如长期使用激素、肿瘤(癌症)、慢性肾病以及糖尿病等,可能导致消化道长期异常。“根据这些情况,公众可以自行判断是否存在肠道菌群失调,并考虑是否需要医生帮助,通过调整肠道菌群来治疗疾病。”
有人可能会问:是否可以通过肠道检测来获得更明确的答案?张发明主任表示,很遗憾,虽然相关研究正在努力进行,但目前还没有国家批准的菌群测序应用于临床诊疗决策。
15个国家患者受益
菌群移植技术破解多重病症
张发明主任透露,从2012年开始,团队开始救治疑难危重疾病。2015年江苏省在全国首次批准菌群移植成为收费项目,团队救治的患者越来越多,覆盖艰难梭菌感染、溃疡性结肠炎、糖尿病甚至孤独症等疾病。团队的研究在国际上显示了重要影响力,仅2024年,团队接诊病人就来自全球15个国家。
2024年数据显示,90%的艰难梭菌感染患者通过单次移植即可治愈。对于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糖尿病、孤独症等疾病,患者可能需要多次治疗以维持免疫状态。“随着治疗次数的减少,患者的生活质量逐渐提高,最终可能不再需要这种治疗方法。这是一个综合、循序渐进的过程。”
目前,洗涤菌群移植在临床上发挥了疑难危重症救治的“托底”医疗价值。作为典型价值医疗技术,当地政府医保部门给予重要支持。菌群移植是一个技术体系,不是买药那么简单,绝大部分医院不具有条件构建这样的体系。2015年,张发明主任和樊代明院士发起中华菌群库紧急救援计划,为全国难治性肠道感染患者提供异地救援。“这项技术的意义远不止于此,微生物的神奇远不止于此。”面对未来,张发明团队正探索微生物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过去12年,我们整个行业从粗犷移植走向精准‘洗涤’,未来希望用这项技术攻克更多难题。”
通讯员 许慧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万惠娟
编辑 丁皓宇
校对 盛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