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考古挖掘证明,早在新石器时代的母系氏族社会中,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已经出现了规划良好的氏族聚落。从陕西省西安市半坡村遗址和浙江省余姚县河姆渡遗址的发掘结果来看,那时的木构造建筑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和水平。在河姆渡遗址发现的木构件表明,我国的古人早已掌握了精湛的榫卯衔接技艺,并且在此之前木构造已经有了相当长的历史。
我国古代的木构造大致可以分为抬梁式、穿斗式和井干式三种类型。其中,抬梁式构造应用最广泛,其次是穿斗式,而井干式构造多用于木材丰富的地区。
抬梁式木构造的特点在于沿着建筑的进深方向,前后立柱,将梁架在柱子上。在梁上还会再次立柱,再架梁,如此层层叠垛。梁的长度自下而上逐渐缩短,最上层的梁上会立脊瓜柱。两个梁之间的高度按照一定规律递减或递增,形成了古建筑屋面特有的优美曲线。紫霄大殿是武当山仅存的一座重檐歇山式木构造殿堂,其结构和布局合理科学,艺术风格和谐统一,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在武当山古建筑群中独具特色。这座道教建筑体现了历代工匠的技艺和智慧,是我国明清建筑的辉煌成就,具有极高的观赏和研究价值。
穿斗式木构造的立柱沿着建筑的进深方向逐渐增高,以形成类似于抬梁式木构造的曲线屋顶。由于穿斗式木构造中立柱所承受的荷载比抬梁式构造小得多,因此柱子的直径相应减小,使用了小直径的木材,既经济又轻便。但柱子直径的减小增加了柱子的长细比,因此沿柱身设置了层层穿枋,并通过梁下的牵子和上面的阁板来确保柱子的稳定。穿枋的主要作用是连接,因此其尺寸通常不大。以上对我国古代木构造的分类和特点的分析,展现了其丰富多样的形式和结构,反映了我国古代建筑在设计和工艺上的高度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