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土家族吊脚楼之美:历史传承与文化精髓

宗谱链 2024-03-13 15:26:58
土家族源自“土生土长的人”。在历史上,“土家”这一族称相对较晚。民国时期的《咸丰县志》将土司后裔的“支庶之家”称为“土家”,而将当地汉族移民称为“客家”。

土家族的吊脚楼是武陵山区土家族古老的建筑形式之一,在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广泛分布,尤其在七曜山区、方斗山区和河谷老街最为典型。当地人称之为“干栏”、“千柱落地式”或“转角楼”。

吊脚楼与当地的生活环境和谐相融,依山傍水,被青山绿水环抱,景致开阔,空气清新,被称为“地仙”之居。吊脚楼代表了土家人民的智慧结晶,具有重要的艺术、历史、科学和民俗价值,是土家族文化的杰出遗产。

吊脚楼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干栏式建筑,使用木构底架将房屋承托高于地面,主要采用竹木等材料,一般分为楼上楼下两层,下层用于饲养家禽和堆放农具杂物,上层则用作居住。在古代中国南方,这种建筑形式很常见,因为当地气候潮湿,人们居住在山坡上,需要稳固的房屋防潮,同时避免蛇虫野兽侵扰。

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吊脚楼逐渐发展成为土家族地区广泛采用的民居建筑形式。土家吊脚楼的形式多样,布局灵活,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环境。木构架以榫卯相连,无需使用钉子,门窗雕刻装饰丰富多样,与青瓦木墙相得益彰,简约明净。

土家人称吊脚楼的建造过程为“造华堂”,在良辰吉日请总设计师“掌墨师”选择木料。木料通常选用椿树或紫树,谐音“春”“子”,寓意“春常在”“子孙旺”。

吊脚楼半为陆地,半为水,多建在山上,呈虎坐形。房屋一般为东西朝向,布局灵活,中间为堂屋,两边称为饶间,分别用于居住和做饭。底层通常不宜居住,用于饲养家禽和堆放农具,第二层为起居之地,设有卧室,第三层为居室和储物空间。

吊脚楼散发出古朴柔美的气息,是土家族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民居建筑之一。它们建造时顺应自然环境,注重实用和审美的统一,讲究空间美和层次美,展现了土家族独特的民俗风情。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