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我赏饭给大陆吃”,郭台铭的这句话曾引发巨大争议。

曾经的“代工之王”富士康,在中国创造了制造业神话。
如今订单大幅减少,工厂也在缩减产量,昔日的辉煌不再。
他或许没料到,自己曾经引以为傲建立的"商业帝国在中国市场逐渐衰落。
时代造就的“代工之王”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让中国焕发生机,各种机会涌现出来,许多企业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

郭台铭眼光独到,很快发现了这个好机会,1988年就在深圳设立了富士康在大陆的第一家工厂。
当时,中国有大量价格低廉的劳动力,基础设施也在不断改善,政府还出台了不少对外资有利的政策,这让中国对外资企业非常有吸引力。
这些优势条件帮助富士康快速发展,也为后来更多外资企业进入中国市场奠定了基础。

富士康正是在这片充满机会的大陆迅速建立根基,并逐渐发展壮大。
正是由于当初郭台铭带领富士康来到大陆进行发展的决策,才可能成就了富士康后来的辉煌。
如果没有当初的战略眼光和行动,富士康或许不会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
富士康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依靠其“三步走”的发展策略,围绕制造和科技展开。

这种策略帮助富士康掌控了全局,从而获得了巨大成就。
富士康通过垂直整合的代工模式,就像掌握了一条生产线的各个环节,提升效率、扩大规模,并将成本控制做到最好。
得益于中国完备的产业链,富士康与苹果等国际大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拿到大量订单,迅速成为全球代工行业的领头羊。

智能手机的普及,更是将富士康的发展推向了顶峰。
iPhone订单量巨大,富士康工厂因此开足马力,昼夜不停运转。数以万计的中国工人辛勤付出,他们的汗水助力了富士康的成长壮大。
郑州厂区,曾经拥有超过20万名员工,它被誉为“富士康城”。

它的存在,见证了富士康的辉煌成就,也体现了中国制造业的蓬勃生机。
盛极而衰的转折点不过,老话常说:“乐极生悲、物极必反。”
郭台铭在商业上获得巨大成功后,他的傲慢也日益增长。
一句“是我给大陆饭吃”,这句话严重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一下子就引爆了舆论,使他陷入了巨大的争议之中。

这句话让很多人感到非常不满,觉得他忘本了,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批评。
网上很多人都在批评郭台铭和富士康,认为他们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依靠中国市场和中国工人的努力。
郭台铭的一些言论被认为是对中国人民的不尊重。

这场舆论风波严重影响了富士康的形象和声誉,不少人认为这会为他们未来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甚至有人觉得,这次事件可能是富士康衰落的开端。
没有富士康,其他代工厂也会发展起来,这是国家整体环境决定的,不是富士康的功劳。

富士康来大陆建厂,是因为大陆工人技术好、工资低,并非为了帮助大陆发展。
企业的目标是盈利,只要能赚钱,企业自然会来投资,不需要特别邀请。
这些评论准确地说明了富士康和郭台铭的认知偏差。

2009年富士康“跳楼事件”将其推到舆论中心。
这一连串事件揭示了富士康高强度、低工资的“血汗工厂”管理问题,社会各界纷纷指责。
郭台铭后来提高了员工待遇,并尝试用机器人来提高生产效率。
但是这些措施并没有完全平息争议,富士康的形象受到了严重影响。

与此同时,中国市场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消费者越来越看重品牌的情感价值、文化契合度以及企业的社会责任感。
华为、小米这些国内品牌能迅速变强,是因为他们把握住了时代的变化方向。

他们自己搞研发、搞技术创新、打造品牌,所以消费者喜欢他们,买的人越来越多,市场份额也跟着变大。
富士康还是老一套,只做代工,不注重技术和品牌,所以慢慢跟不上市场的需求了。
全球化战略的受挫富士康想要降低对中国市场的依赖,开始在全球寻找新的发展机会,像印度和美国都是它考虑的对象。
但是,这些尝试并没有顺利成功,反而遇到了不少麻烦。

在印度,富士康的建厂计划进展缓慢,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难题,没能按照预期的目标实现。
富士康在印度的工厂遇到了一些麻烦,比如基础设施不太完善,工人们的技术水平也有待提高,还经常发生罢工。
这些问题导致富士康的生产效率没有达到预期目标,苹果公司对此感到非常不满意。

最终,苹果决定把原本给富士康的iPad订单转交给比亚迪,因为比亚迪更有希望按时按质完成生产任务。
郭台铭曾计划在美国投资上百亿美元建立一个大型液晶面板厂,雄心勃勃想要打造一个面板帝国,但这个梦想最终没能实现。

美国的劳动力成本太高,生产效率也不尽如人意。
再加上突如其来的疫情影响,导致整个项目规模大幅度缩减。

《华尔街日报》甚至用“闹剧”来形容这件事,可见其失败程度。
富士康的海外扩张之路并不顺利,屡屡遭遇挫折,这暴露出他们对市场环境判断失误,也过于自信地估计了自己的能力。
结语:现如今,不管是郭台铭还是富士康,都陷入到了两难的局面,他也为自己曾经的狂妄自大,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信息来源:郭台铭兵败美国,号称百亿美元建厂,留下几千英亩草地

富士康10亿加码中国大陆,印度为何逐渐“失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