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家桢(1913~2007)浙江绍兴人。交通大学 电机工程系毕业,旋赴德国研究电机工程。沈家桢为旅美航业巨子,笃信佛法。旅美期间,对美国佛教之提倡至为热心,曾先后支持创建菩提精舍、大觉寺、美国佛教会、庄严寺等道场,并礼聘台湾、香港等地高僧赴美主持弘法事业。
沈家桢于1922年去东北从事军事工程工作时,与张学良相识,张曾向他学习太极拳,深感受益非浅。 旋又回北平工作。 此时,杨健侯已去世,便随其子杨澄甫继续练拳,钻研拳理。 1928年10月,北京同仁堂药店老板因儿子要学拳,聘请河南陈家沟的陈发科到家中传授拳法。 通过属下一位处长的介绍,沈家桢亦向陈发科学习陈式太极拳,先后达十年之久,深得陈式拳法之精妙。
太极拳之行功心解与太极拳论,犹如深邃夜空中的璀璨星辰,各放异彩,分段审视身形、腰、顶、脊、步六法,犹如雕琢美玉,精益求精。(一)身——立身须中正安舒,犹如青松挺立于峰顶,支撑八面来风,尾闾中正,神贯顶穹。试问,搂膝拗步之时,可有丝毫前俯之态?似封似闭之际,可显半点后仰之姿?野马分鬃之间,可存分毫倾斜之影?单鞭下势下坐之时,可露倾斜之痕?若存此等弊病,则难称为太极拳之身矣。(二)形——拳谱有云:形如搏兔之鹘,矫健迅猛;神如捕鼠之猫,灵动警觉。试问,精神能否如猫捕鼠般提得起,活泼而贯注?若能如此,方为太极拳之形也!(三)腰——拳谱有云:腰如车轴,运转灵活;腰为大纛,引领全身。气贯于顶,力运于身,回环腰际,立定足跟。试问,抱虎归山之时,拧腰是否得力?撇身捶之际,塌腰是否沉稳?玉女穿梭之间,松劲是否自如?十字摆莲腿使腿之时,转腰劲是否圆活?双摆莲使腿之际,发腰劲是否迅猛?若腰能为发劲之中心,则可称为太极拳之腰矣。(四)顶——拳谱有云:虚领顶劲,气沉丹田,精神提起,无迟滞之忧。顶头悬,持身中正,行大道于无形,用意活泼,势如车轴,头容夸气贯顶,手容轻处顺应人。试问,斜飞上步之时,顶劲是否倾斜?云手换步之际,顶劲是否动摇?海底针下插之时,顶劲是否前倾?撇身捶转身之际,顶劲是否倾斜?倒撵猴转身之时,顶劲是否摇动?若无此等弊病,则可称为太极拳之顶矣!(五)脊——拳谱有云:力由脊发,牵动往来,气贴脊骨,命意源头在腰脊。脊之上,因能如是,方可以腰为轴,以手为轮。倘气不贴背,则胸弹肩耸,动作乃手之动,而非全身之动矣。运动能感觉在脊背,自然为腰之劲。试问,野马分鬃开之时,脊是否贴背?搬拦捶发劲之际,力是否由脊而发?揽雀尾揉手之时,背是否揉动?闪通背转身之际,是否通过其背?海底针下插之时,是否拔背?若如此,则可称为太极拳之脊矣。(六)步——拳谱有云:迈步如猫,轻盈无声;又云步随身转,灵动自如。不八不丁,两股收其夹劲。以足跟前进,虚设以放之,达到后再转实。身转而后随之,万不可步先转而后身随。园裆为太极拳之独门绝技,裆园则行步如猫,放置地点也极易造成不丁不八之态。试问,单鞭时后胯是否顶胯?手挥琵琶之步后胯是否折胯?搂膝拗步之步是否以足跟虚虚铲出而后实之?搬拦捶转步之时是否身随步转?打虎式之步是否折胯而出?若无此等弊病,则可称为太极拳之步矣。以上身、形、腰、顶、脊、步六项,乃审查太极拳第一阶段之要旨也。